舞龍的起源 舞龍活動,并非一個人所創(chuàng)作,也不是在一段時間或一 個時代里完成的,而是經過一個地區(qū)的人們不斷創(chuàng)造.逐步 完善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種偏于感性的.集群的民 間藝術. 舞龍起源于原始的求雨祭祀活動.人們之所以用舞龍 來求雨,是因為:舞龍,含有地上的龍和天上的龍相感召.相 會合的意思,或者說地上的龍已昂首起身,就要飛到天上 了,就要變成滾動的云團.叱咤的雷電.壯麗的彩虹了.而 云團.雷電.彩虹等都是和雨水密切相關的天象,這也就是龍一舞動,天上的龍就會普降大雨,潤澤四方了。
從舞龍活動誕生的那起,就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追求天、地、人溝通和統(tǒng)一,即追求人與自然溝通和統(tǒng)一的寶貴精神,成為我們今天必須珍惜和吸取的思想財富。龍成為一種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龍成為一個標志——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成就一種力量——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合力。流傳千年的舞龍文化發(fā)揚光大,可以弘揚一種浩窮天宇的民族之氣。
持龍/獅頭者身形必須高大魁梧、有力,舞動時龍/獅頭動作緊隨著龍珠移動,龍嘴與龍珠相距1米左右,似吞吐之勢,注意協(xié)調配合,時時注意龍/獅頭應不停的擺動,展現(xiàn)出龍的生氣有力、威武環(huán)視之勢.
目的:
(1) 在龍/獅珠引導下,緊隨其后移動,從而帶動龍身的擺動;
(2) 龍/獅頭左右擺動時,一定要以嘴,顯示出追珠之勢。
要求:
(1) 龍/獅頭替換時,不能影響到動作的發(fā)揮;
(2) 因龍/獅頭體積較大,在左右擺動時不得碰擦龍身或舞龍者;
(3) 與龍/獅珠保持1米左右的距離.
后,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舞獅時在躥、跳、滾、戲球、舔毛、搔癢、喘氣時,要求獅頭、獅尾配合末期,動作協(xié)調一致,一舉一動都要保持獅子的習慣,給觀眾形象逼真之感.在掌握了舞獅子的基本聯(lián)系方法后,就要學習獅子跳梅花樁和踩圓球等一些高難度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