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學名:Ophiocordyceps sinensis (Berk.) G.H. Sung, J.M.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是線蟲草科、線蟲草屬。子座一年生,棍棒狀,新鮮時革質(zhì),基部淺黃色,中部黃褐色,頂部黑褐色,長可達6厘米,直徑可達2毫米;子座菌絲無色,厚壁,頻繁分隔,偶爾分枝;子囊孢子線狀,無色,薄壁,成熟后多分隔,大小為(118-)120-262(-270)微米×(4.5-)5-6(-6.5)微米。該菌可以與蝙蝠蛾幼蟲形成復合體。
冬蟲夏草多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寒山區(qū),主要生于草原、河谷、草叢的土壤中。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貴州、云南等?。ㄗ灾螀^(qū))的高寒地帶和雪山草原。冬蟲夏草的分布與海拔、氣候、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植被等關系密切,其中又以降雨量和溫度影響。
5月,溫度升至4–10℃,土壤解凍,僵蟲體表長出菌絲并與土壤黏結(jié)成一層膜皮,子實體迅速向上生長至20–50毫米的棒狀子實體,露出地面;6–7月中下旬,子實體頭部逐漸膨大,子囊孢子在適宜的溫濕度、光照下成熟并彈射出來,此時,地下僵蟲腐爛,子實體空心,擴散出來的孢子借助風、水再去感染蝙蝠蛾幼蟲。天然狀態(tài)下,冬蟲夏草完成無性和有性世代需要約3年的時間。
管理與收獲:栽種后土壤的濕度應保持在40-50%,并防止踐踏和鳥類啄食。在合理的管理下,坑內(nèi)幼蟲會很快感染、僵化,在蟲體表面逐漸長出白色菌絲。一般生長120天(扣除夏季6-7月休眠期),才能長出達到藥用標準的蟲草。春種蟲草到翌年芒種前后挖出,秋種的蟲草到來年8月上旬挖出。挖出后先放入60-80℃的熱水中浸泡10-15分鐘,撈出再用清水沖洗曬干或烘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