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水落管進場后,施工現(xiàn)場的技術人員只檢驗水落管的質(zhì)量是否合格,對安裝水落管重視程度不足。一般不做詳細交底,而操作人員施工不規(guī)范,只根據(jù)安裝牢固、搭接正確、外形端正即可的要求,忽視了管卡安裝的重要性,往往在施工時直接將管卡釘入孔中?;蛘咴诳桌锎蛉肽救髮⒐芸ㄡ斏?,為以后的質(zhì)量問題埋下了隱患。
雨水管底部作法的改進: 1)選用比外墻雨水管直徑大25~35mm,壁厚為2~3mm的焊接鋼管或無縫鋼管(利用工地上廢料),長度以1~1.8m 為宜。該鋼管內(nèi)外表面均應除銹后刷防銹漆,外表面冉刷設計要求顏色的調(diào)和漆1遍。 2)加工鋼管時,其底部用3~5mm厚鋼板焊接封閉嚴密, 朝外側(cè)底部用氣割切出馬蹄形出水口,高100~150 mm,寬度以鋼管周長的1/3為宜。 3)安裝水落管時,將制備好的鋼管套存雨水管的外面, 兩管之間用瀝青麻絲塞滿嵌實,管內(nèi)底部灌注100~150mm厚微膨脹高密實性細石混凝土。其表面呈外低內(nèi)高斜坡狀, 以利排泄雨水。 4)該鋼管與外墻采用預埋件、預埋鋼筋頭焊接,或用膨脹螺栓、自制扁鐵鋼箍固定,外墻水落管能夠經(jīng)受住一般的碰撞和人為的損壞。
水落管出口一般距地面200mm,且外挑45度。但經(jīng)常 看到許多水落管下端部分損壞或丟失,使得實際出口距地面過 高,形成排水急劇沖刷,長此下去對建筑物不利。 水落管設置不當或任意改動,危及建筑物。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的水落管出口正好設在散水伸縮縫處;有的出口自然地面存在倒坡或堆放垃圾現(xiàn)象,造成排水不暢、積水下滲,往往出現(xiàn)地面下陷、地基下沉、散水拉裂、墻體裂縫等情況;有的在安裝時,隨意挪動、改造甚至取消某個水落管,致使屋面原設計檐溝的長短、坡度、坡向不一,各個排水立管接納負荷不均;還有的將排水用暗管引入室外窖井,但井室小而淺,水流旋回,或下游管徑偏小,形成窖井冒水。
遇到管路設計不合理或使用不方便,需要維修改造,選用一種方便易于維修的水管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常用的有鋁塑管和純塑料管(如PVC管、PPR管),鋁塑管能用手任意彎曲不反彈,鈕接方便,用金屬探測器很容易探測到其暗埋位置,維修簡單方便;PPR管由于熱熔連接,易脆化斷裂,維修改造會影響整個管路的,需要非常謹慎。施工完成之后對管線排布拍照留底,方便日后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