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墨印加油方法
首先單手拿住回墨印章,把回墨印章從頂部稍微下壓5mm左右
第二步:另一只手捏住印臺2端輕輕往外拉,不用太用力稍微用點力避免印臺飛出。
第三步:手指捏住印臺,輕輕取出。
第四步:取出印臺后把章殼和印臺分別放置在桌面上,
第五步:將準(zhǔn)備好的回墨印章專用油從內(nèi)往外均勻地涂抹到印臺上,靜置等待印油滲入印臺。
第六步:待印油滲入印臺后,單手拿住回墨印章,把回墨印章從頂部稍微下壓5mm左右,順著原槽位把印臺放入章殼中即可。
注意事項:回墨印要使用回墨印專用油!回墨印要使用回墨印專用油,否則會導(dǎo)致印面變形損壞、腐蝕回墨印章殼等等。
印章材料(簡稱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zhì)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shù)是銅質(zhì),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qū)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于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鈐印,要慎視位置。一幅作品,總有虛實、疏密之處。密處不夠緊湊,可用印章補之;疏處如覺空蕩,可借印章充實,宛如挪動小小的“秤砣”,使畫面均衡熨貼??钗残彰⒆痔栒碌奈恢靡才啪?,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適當(dāng)間隔,既忌擁擠,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放在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對角之勢。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沒有質(zhì)地細膩厚重光潔的印泥,就不能將其風(fēng)神充分地顯現(xiàn)出來,效果就會大為遜色。一般說,大字多用殷紅印泥。小字多用朱紅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鈐印,則必須用朱紅印泥。清朝以來紅色加重,甚至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講究者,鈐蓋一遍,惟恐其色過淺,遂重蓋一遍,以增其厚重。當(dāng)然需相重如一,這只能借助印規(guī)才能辦到。鈐印時下面的墊物,可用膠皮或其他較軟物,但不能過軟,過軟易失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