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漿的具體施工步驟
a、 表面清理:清理裂縫周圍約10cm的混凝土表面,查明裂縫位置及水源。
b、 開槽或鉆孔:在滲水縫左右各3cm處,用切割機切割6~8cm深度的滲水縫,準備鑿出。
c、 氣刨:手工氣刨,深度8cm(施工縫)或6cm(襯砌裂縫)。一般情況下,應鑿出內(nèi)部大(6cm)、外部小(4cm)的倒梯形槽,以確保外部防水層的厚度為3~4cm。
d、 預埋灌漿管:對于供水管與埋地套管接頭之間的漏水,漏水點的鑿除深度不應小于7cm。用水沖洗后安裝麻繩,然后用堵料封堵,預埋1~2根灌漿管導流。
e、 灌漿砂漿達到一定強度后,將灌漿材料注入管道;根據(jù)旁邊相應灌漿管流出的漿液判斷灌漿效果,力求填補空隙,均勻分布漿液;灌漿壓力控制在0.3~0.4MPa,一般通過現(xiàn)場試驗確定;灌漿結(jié)束后,用鐵絲固定灌漿管口,防止泥漿流出;待漿液凝固后,切斷灌漿管。
f、 刷漿找平:防水砂漿達到一定強度后,將修補區(qū)域噴濕,刷1:2普通砂漿找平,厚度0.5~0.8cm。
g、 養(yǎng)護:3天內(nèi)灑水養(yǎng)護。
灌漿原理
如果是點滲灌,應先進行少量的點滲灌,然后再進行大量的點滲灌;從底部到頂部的環(huán)向裂縫灌漿;水平或傾斜裂縫從小水量端向大水量端灌漿;表面滲漏從外圍到中心依次灌漿。3.1.4灌漿完成標準的考慮因素
原則是表面泄漏是否已被有效堵塞。灌漿時應考慮漏水和堵水。灌漿應在灌漿期間進行。首先,應該進行疏浚。然后,應首先注入泥漿。當發(fā)生漏水時,泥漿濃度會逐漸變化,并調(diào)整泥漿的凝膠時間,通過灌漿從內(nèi)向外疏通漏水。灌漿過程中,如果某些泄漏點不能達到泥漿外溢的目的,應在泄漏點處設置灌漿孔,從外到內(nèi)填充和封堵泥漿。
接縫處的焊接一定要謹慎仔細,尤其是在接縫處的寬度上還是要預留出來,這樣才能夠在施工鋪設上更加牢固,帶來的牢固等級上會有著明顯的提高。這在外露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定的余量,才能夠確保在后期有著質(zhì)量問題的時候,可以直接補上去的。因此,這在接縫處的把關上要更加嚴謹一點,才能讓鋪設效果好一些當然,隧道防水板在鋪設過程中遇到了破損的現(xiàn)象,那么一定要及時的去補起來,如果破損較大的話,需要將這一張防水板進行更換,不然會對其他部位上有著直接的影響,甚至在防水效果上會明顯的變差了。
隧道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拱部及邊墻部位鋪設防水板加土工布防水,分隔鋪設。
防水板:厚度為1.5mm;拉伸強度不小于12MPa;開裂延伸率不小于200%;低溫彎折性為-20C°無裂紋;不透水性為0.2MPa,24h不透水;熱處理時改變率不大于2.5%。
土工布:分量不小于400g/㎡;厚度不小于3㎜;拉斷力(50㎜)不小于450N;伸長率不小于80%;縱橫強度比小于1.5;梯形開裂不小于250N,滲透系數(shù)不小于5×10-2;裂隙率大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