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鯰,Clarias batrachus (Linnaeus, 1758),鯰形目鯰科。英文名:Walking catfish 。地方名: 胡子鯰、塘角里、塘虱。體長,后部側(cè)扁。頭寬扁。眼間甚寬??趤喯挛?,弧形。頜有絨狀齒。須4對,發(fā)達,口角須超過鰓孔。鰓腔內(nèi)有輔助呼吸器官。背、臀鰭均長,不與尾鰭相連;胸鰭具硬刺;尾鰭圓形。分布于長江及以南的各水體。為熱帶、亞熱帶魚類,耐寒力差。喜群居,常棲息于江河、池塘、溝渠的陰暗處和洞穴中。主食小魚蝦和水生昆蟲。4~5月筑巢產(chǎn)卵。為南方的養(yǎng)殖魚類。肉細嫩,味佳,營養(yǎng)價值高,被視為滋補食品,有藥用功效。
釣餌的選擇。
鯰魚吃葷不吃素,在釣餌選擇上要選擇腥、活的東西,如蚯蚓、小蝦、泥鰍、昆蟲、動物的內(nèi)臟等,但筆者認為黑粗蚯蚓效果。若沒有此種蚯蚓,可用幾條蚯蚓橫掛在鉤上,因為鯰魚視覺不好,以目標較大和鮮活為好。
胡鯰的特性
1. 耐低氧,抗污染。胡鯰能在其它魚類不能生存的水域環(huán)境中正常生長。據(jù)測定,當水中溶氧量低于0.1228ppm時,它仍可通過仰頭吞咽空氣攝取氧氣正常生活。
2.耐高水溫,喜淺水。胡鯰生長的適宜水溫為25一30℃,低于15℃生長緩慢,7℃以下會昏迷死亡。水深以75- 100厘米為宜,過深,太陽曬不到底,不利生長發(fā)育。
3.食物廣泛。胡鯰是一種動植物食料均可飼喂的雜食性魚類。但在天然水體中,它主要攝取浮游生物、小蝦、昆蟲等動物食料。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喂食動植物飼料均可,但以喂食動物性飼料生長較快。植物性食料包括豆餅、花生餅、玉米面、鼓皮等,動物性飼料包括水中滋生的各種雜蟲,屠宰廠(點)的各種廢棄物,以及死亡丟棄的死貓爛狗家畜家禽等。
4. 可密飼,生長快,產(chǎn)量高。由于胡鯰耐低氧,又屬底層魚類。有群集習性,因此可大密度飼養(yǎng)。一般畝可放養(yǎng)6000-7000尾。只要飼料充足,月可增重150克,4個月單體重可達500-750克。
5.抗病性強,較少發(fā)病。 另外,胡鯰性情溫順,不打洞,所以利用塑料布襯底防漏水進行飼養(yǎng)也可。
修建魚池及水體和培肥利用塑料日光溫室、塑料大中棚夏季休閑期飼養(yǎng)胡鯰,前者以越冬黃瓜、西葫蘆,或冬春茬黃瓜、西葫蘆茬為宜;后者以菜花、甘藍和速生菜,即能在5月中旬騰茬的前茬為宜。從棚室結(jié)構(gòu)看,以前坡下無支柱的溫室為有利。如溫室或塑料大中棚的前坡下有支柱,則要先撤除支柱(但不要撤去拱桿和棚膜),在中柱前和前沿下各用于磚砌起高1米的墻(磚墻外需培土以支撐墻體)。兩山墻處也可砌起同樣高的干磚墻。但如原有老山墻符合要求,可不再重新砌墻。修建魚池時,可砌干磚,也可挖33厘米深的坑,用挖出來的土培在四周,使坑深達1米;或挖坑加砌磚也可。然后將池內(nèi)地面鋤平摟松,拾凈根茬,后用一整塊塑料棚膜(不足時可進行人工粘合)鋪嚴池底,將四邊提起附到墻上蓋到墻頂,并扯用土壓住,然后再在底部塑料布上鋪一層厚8-10厘米的肥土,接著放滿水(深70-80厘米),再按每分地加入15-25公斤生石灰,以后再按每分地加入人糞便60公斤,或香油餅8公斤,以肥育水體。一般放水應(yīng)在放魚苗前15-20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