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孵化
孵化條件:孵化用水需水質清新、無污染的流水,水溫為20-30℃,適23-25℃,水體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6.5-8.0。
人工孵化方法:收集的卵塊經濃度為3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15秒,放置在框眼為0.5-1厘米的孵化框中,懸掛在孵化水槽中,水槽尺寸為2.1米×0.7米×0.4米,溢流口離槽底0.3米。一個孵化水槽可懸掛8-10個孵化框,一個孵化框可放兩個卵塊,過大的卵塊需分成小塊,以免中間受精卵缺氧窒息死亡。孵化水槽一端進水,另一端出水,出水口高度控制水槽水位,需在出水口用網(wǎng)罩防止孵化的魚苗隨水流走,孵化水槽流量不能低于15升/分。水槽上方設有一根轉動軸,軸上有S形槳板,槳板長度以軸在轉動時深入槽內50-70%為宜,孵化框放置在S形槳板兩邊并固定,轉動軸連接的電機轉動頻率為30轉/分為宜。孵化期間可適當翻動卵塊,并注意剔除死卵。經過約1周的孵化,孵出的卵黃苗會自然地沉落在孵化水槽的槽底,且成團。以槽內四個拐角處多,魚苗出池可用虹吸法吸出。
魚苗培育
魚卵黃苗馴化:從孵化水槽中吸出的魚卵黃苗快速地放置在魚苗馴化池中,尺寸為3.1米×2.1米×0.6米。馴化池為流水設置,需在出水口處設置網(wǎng)罩,溢流口離池底0.4米。馴化池上方加有噴淋設施,以增加池中溶氧量,也可在池中放置增氧泵等設施,以防缺氧。經1-2天的馴化,魚苗卵黃消失,浮上水面,此時可以進行放養(yǎng)。如遇特殊情況不能及時放養(yǎng),可在馴化池內按魚苗比例適量投喂粉料,但不能拖延時間太長,否則會增加魚苗死亡率。如不經馴化直接放養(yǎng),也會增加魚苗的死亡率。
魚苗放養(yǎng):準備好魚種塘,提前清塘,池塘以3畝左右為佳,水深1.5-2米。放養(yǎng)密度4000-7000尾/畝。魚種下塘后,每畝搭配白鰱夏花300-500尾。主要人工投料,飼料蛋白質含量35%左右。根據(jù)水溫投喂,水溫在15-32℃時,每天投喂兩次,早晚各1次;水溫降至15℃以下,每天投喂1次,直至停喂。
斑點叉尾鮰魚苗成魚周期是多久
成魚飼養(yǎng)期
斑點叉尾鮰魚苗 成魚養(yǎng)殖成活率高,時間較短,對養(yǎng)殖條件要求也不很嚴格。主要還是池塘養(yǎng)殖,面積3畝~6畝,水深1.5米~2米為宜。既可單養(yǎng),也可混養(yǎng),一般混養(yǎng)效果較好。適宜于與斑點叉尾鮰 混養(yǎng)的魚類,主要有鰱魚、鳙魚、草魚、鳊魚和羅非魚。在養(yǎng)殖中,飼料配方和投喂技術對鮰 魚的生長很重要,國內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設計出各種不同的飼料配方。中國加工飼料的原料,主要有魚粉、大豆粉、小麥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間。飼料加工成沉性和浮性兩種顆粒,當水溫在15℃以上時,投喂浮性飼料;水溫低于15℃時,投喂沉性飼料。每天投喂兩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餌范圍應盡量擴大些。每天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率。斑點叉尾鮰 對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止浮頭和泛池,要經常更換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質,魚池中水的溶氧應經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點叉尾鮰也可以用網(wǎng)箱養(yǎng)殖,常采用二級放養(yǎng)。級從10厘米長養(yǎng)到尾重150克,第二級從150克養(yǎng)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從50克的魚種養(yǎng)至成魚。8厘米~10厘米規(guī)格魚種放養(yǎng)密度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魚種養(yǎng)殖密度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點叉尾鮰 性情溫馴,有集群習性,易于捕撈,隨著魚體不斷長大,為調節(jié)好養(yǎng)殖密度、提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輪捕輪放。
斑點叉尾鮰魚苗疾病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較大,因此必須以預防為主,除注意常規(guī)外,還要堅持不投喂變質飼料,并定期進行預防。腸道敗血癥是其常見病,各種規(guī)格魚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飼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此外,口絲蟲病和小瓜蟲病是由口絲蟲和小瓜蟲寄生魚體皮膚及鰓組織引起的,防止這些寄生蟲應在放種時用8克/平方米硫酸銅浸洗魚體15分鐘~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