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十五節(jié)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zhí)貏e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現代競技舞龍以九節(jié)布龍為代表。龍身長18米,由10人(龍珠1人,舞龍手9人)在20*20米正方形平整場地上舞動。舞龍者在行進動態(tài)中完成"龍"的游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利用人體多種姿態(tài)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龍技巧之中,或動或靜,組成優(yōu)美形像的龍的雕塑,展現龍的精氣神韻,展現龍所象征的中華民族奔騰爭躍的精神風貌。
舞龍的隊形大概有七種。龍取水、鉆三跳七、盤大旗、雙鉆雙跳、漫頭蓋尾、鉆尾跳尾、龍打滾等;舞龍的樂器是鼓、鑼、镲;舞龍的儀式有披龍、飲龍、送龍儀式。舞龍的服裝是統(tǒng)一的。過去,舞龍人一律穿黑色緊身衣褲和黑色快靴,跑起來就象龍的爪子一樣。頭上包著三角巾,披掛著云肩?,F在,紅金龍扎紅色頭巾,穿紅色服裝,黃金龍扎黃色頭巾,穿黃色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