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尼阿克”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后來通過改變插入控制板里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臺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于氫彈的研制。“埃尼阿克”程序采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軟件中心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接線路。有時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 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接準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存儲量太小。
進化過程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為了幫助做收稅員的父親,他就發(fā)明了一個用齒輪運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這是部機械加法器。
1666年,在英國Samuel Morland發(fā)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shù)及減數(shù)的機械計數(shù)機。
1671年,的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G.W.Leibnitz)制成了臺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
1673年,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圓柱形轉輪的計數(shù)機,叫“Stepped Reckoner”,這部計算器可以把重復的數(shù)字相乘,并自動地加入加數(shù)器里。
1694年,德國數(shù)學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計算乘數(shù)的機器,它仍然是用齒輪及刻度盤操作。
1773年,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賣出了少量至12位的計算機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發(fā)明了一部與Leibniz相似的乘法計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設計了一部差分機,可惜沒有撥款去制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織布機是用連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編織的樣式。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講述符號及邏輯理由,它后來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概念。
1858年,一條電報線次跨越大西洋,并且提供了幾日的服務。
1861年,一條跨越大陸的電報線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連接起來。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 發(fā)明了電話并取得專利權。
1876至1878年,Baron Kelvin 制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機及潮汐預測機。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辭去在銀行文員的工作,并專注于加數(shù)器的發(fā)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電動制表機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xiàn),并被用于 1890 中的人口調查。Herman Hollerith 采用了Jacquard 織布機的概念用來計算,他用咭貯存資料,然后注入機器內編譯結果。這機器使本來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得到的人口調查結果,在短短六星期內做到。
1893年,部四功能計算器被發(fā)明。
軟件系統(tǒng)(Software)
軟件系統(tǒng)包括:操作系統(tǒng)、應用軟件等。應用軟件中電腦行業(yè)的管理軟件,IT電腦行業(yè)的發(fā)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yè)的erp軟件。
計算機設備使用須知
(一)計算機設備不宜放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比如靠近路邊的窗口等),實在沒有條件換地方的,應該能用防塵罩等在不使用的時候蓋好;不宜放在較潮濕的地方(比如說水瓶集中處,飲水機等的旁邊,人倒水容易將水濺到設備上),還有就是注意主機箱的散熱,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到計算機上;
(二)計算機專用電源插座上應嚴禁再使用其他電器,暖手爐等個人電器設備,下班時應該檢查電腦設備是否全部關閉后再離開;
(三)不能在計算機工作的時候搬動計算機;
(四)切勿在計算機工作的時候插拔設備,頻繁地開關機器,帶電插撥各接口(除USB接口),容易燒毀接口卡或造成集成塊的損壞;
(五)防靜電,防灰塵,不能讓鍵盤,鼠標等設備進水;
(六)定期對數(shù)據(jù)進行備份并整理磁盤。由于硬盤的頻繁使用,病毒,誤操作等,有些數(shù)據(jù)很容易丟失。所以要經常對一些重要的數(shù)據(jù)進行備份,以防止幾個月完成的工作因備份不及時而全部丟失。經常整理磁盤,及時清理垃圾文件,以免垃圾文件占用過多的磁盤空間,還給正常文件的查找和管理帶來不便,不僅容易將重要文件刪除,還會在急用時找不到需要的文件等等問題;
(七)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報修,使機器始終工作于較好狀態(tài).包括:設備是否有異常問題各個接線是否松動等;
(八)預防計算機病毒,裝殺毒軟件,定期升級并且查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