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框畫原意指畫家在創(chuàng)作一幅畫的時候先把畫布繃在一個簡易的木框上。為了在作畫的時候更好的按放和固定畫布。當畫作創(chuàng)作完必后在配一個外框,就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了。可是我們外框的畫作更具有原創(chuàng)畫味道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畫完成后直接掛起來就可以了,簡潔且省事。畫本有框,但無框裝飾畫卻無框,它擺脫了傳統(tǒng)畫邊框的束縛,符合大眾的簡約標準,實際上它也是屬于畫框中的一種。
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桿成版面。傳統(tǒng)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掛軸,手卷,冊頁,折頁四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潢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霉,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
宣和裝
又稱“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趙佶)內(nèi)府收藏書畫的一種裝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號(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種樣式、是裱條中復雜的一種。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梁思閔《蘆汀密雪圖卷》,其天頭用綾、瓣后隔水用黃絹,尾紙用白宋箋、加畫本身共五段。還按一定格式蓋有內(nèi)府收藏印章。
吳裝
蘇揚兩地裝裱歷經(jīng)明清數(shù)百年,承前啟后,名馳全國,號稱吳裝。其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制切貼,整舊得法?!堆b潢志》謂:“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裝潢”。明代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有吳裝善,他處無及”。的高度評價。
一色裱
就是裱畫鑲料用一種顏色的。這要根據(jù)畫芯的長短畫畫幅長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鑲料長不超過畫芯長的,用一色裝裱就可以了,如一張三尺長的畫芯,加三尺長鑲料,裱成六尺長幅式的立軸,只用一色即可,在鑲料色彩的運用上,以突出畫芯的畫意為目的,不能用強烈的對比色,要使其美觀,大方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