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桿成版面。傳統(tǒng)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掛軸,手卷,冊頁,折頁四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潢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dāng)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霉,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
宋式裝:亦稱宣和裝、羅漢裝,其用料、用色均有具體要求,畫心由米色綾隔水、古銅色絹圈、湖色綾天地頭裝飾。 詩堂裝:畫心上方鑲接一塊空白紙料,專用于題字賦詩。
半綾裝:畫心由綾圈框、紙?zhí)斓仡^裝飾。 紙鑲綾邊裝:畫心由一色紙料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綾邊。
綾鑲絹邊裝:畫心由綾天地頭裝飾,并在其左右各鑲絹“通堂邊” 集錦裝:二幅以上小型畫心,同由一塊鑲料裝飾,或鑲接或挖聯(lián)。
中國書畫主要是采用絹或宣紙做成。其材料質(zhì)地纖薄、特性柔軟、歷時較久、易于破碎,古代為了利于保存,便于觀賞,從加固的實用需要出發(fā),多用麻紙、布帛等材料在書畫背面裱褙數(shù)層為裝裱,稱之為“裱褙”。而后逐漸加以美化,四周鑲嵌薄型的綾、絹等絲織品為邊框,在背面裱一層或數(shù)層紙,并加上必要的裝飾,使原件更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懸掛,以適應(yīng)人們觀賞的要求。所以說裝裱是伴隨著書畫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書畫裝裱工藝。裝裱可以說是對書畫的深加工。
凡新寫好的字畫,一般要存放一段時期,讓墨色、印泥有一個自然晾干的過程,但不要長期放置,因為寫畫時受水墨、顏色和膠水的浸漬,干后就會凸凹不平、起皺痕,若不裝裱襯托,非但不如原來的樣子,還要減色。所以一定要及時裝裱,才能使墨氣托出紙面,使畫面生動,有益于顏色滋潤、飽滿渾厚可觀。而且經(jīng)過藝術(shù)設(shè)計的裝裱,顯得整潔美觀,更能增添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