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Cygnus cygnus)學名大天鵝,又名天鵝、咳聲天鵝、白天鵝、黃嘴天鵝和鵠, 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遍體雪白,嘴黑,嘴基兩側(cè)黃斑沿嘴緣向前伸于鼻孔之下,頸修長,在水面上經(jīng)常直伸,虹膜暗褐色,跗蹠、蹼、爪均黑色,幼鳥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大天鵝常棲居于多蒲葦?shù)拇笮秃粗?,食料較豐富的池塘和水庫。大天鵝一般成對活動,雛鳥孵出后一直跟隨親鳥,直到遷往越冬地,4齡時性成熟,通常在開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配對,對的結(jié)合較為固定,如無配偶死亡,一般可維持整個一生。大天鵝的分布區(qū)非常廣闊,國內(nèi)繁殖于我國北部、越冬于華中及東南沿海,在國外,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及北美洲的西北部,越冬于亞洲中部、歐洲、非洲西北隅及北美洲西北的部分地區(qū),大天鵝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天鵝4齡時性成熟,通常在開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配對,對的結(jié)合較為固定,如無配偶死亡,一般可維持整個一生。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多在2周內(nèi)即開始營巢。時間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6月。
大天鵝由于體形巨大,羽色潔白,曾一度是人們重要的狩獵對象。由于過度狩獵和濕地被開墾,曾使大天鵝的種群數(shù)量急劇減少,在格陵蘭島繁殖的大天鵝種群,由于大肆捕獵,已經(jīng)絕滅;在冰島的繁殖種群數(shù)量也僅有5000-6000只;日本為11000只;在原蘇聯(lián)以前曾相當普遍,但近來也在很多地方消失了;我國的情況亦很相似,盡管過去未曾對在我國繁殖和越冬的大天鵝種群數(shù)量作過專門調(diào)查,但據(jù)關(guān)貫勛等1960年11月31日14:00-15:00,僅在洞庭湖北岸就見到23群計430只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大天鵝在中國的種群數(shù)量還是較豐富的。但近30多年來,種群數(shù)量明顯下降。據(jù)世界水禽研究局 (IWRB)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diào)查,在中國僅見到大天鵝474只。
大天鵝4齡時性成熟,通常在開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配對,對的結(jié)合較為固定,如無配偶死亡,一般可維持整個一生。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多在2周內(nèi)即開始營巢。時間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6月。
營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島等水域岸邊干燥地上或水邊淺水處大量堆集的干蘆葦上。巢極為龐大,主要由干蘆葦、三棱草和苔蘚構(gòu)成,內(nèi)放以細軟的干草莖、苔蘚、羽毛和雌鳥從自己胸部和腹部拔下的絨羽。巢呈圓帽狀,底部直徑1米左右,巢高0.6-0.8米。雌鳥獨自營巢。
產(chǎn)卵:每窩產(chǎn)卵4-7枚,通常4-5枚,產(chǎn)卵時間多在5月初至5月中旬。卵為白色或微具黃灰色,大小平均為113×73mm,重330g。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當有危險時,雄鳥發(fā)出高聲鳴叫,雌鳥立刻用絨羽和巢邊植物將卵蓋住,然后飛走。雌鳥在孵卵期間通常僅在每天暖和的時候才離巢很短時間去覓食,孵化期31天或35-40天。
育雛:雛鳥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隨雙親覓食,如遇危險,雙親先將它們藏入草叢中,然后自己飛走,直到危險過去才又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