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Cygnus cygnus)學(xué)名大天鵝,又名天鵝、咳聲天鵝、白天鵝、黃嘴天鵝和鵠, 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遍體雪白,嘴黑,嘴基兩側(cè)黃斑沿嘴緣向前伸于鼻孔之下,頸修長,在水面上經(jīng)常直伸,虹膜暗褐色,跗蹠、蹼、爪均黑色,幼鳥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大天鵝常棲居于多蒲葦?shù)拇笮秃粗?,食料較豐富的池塘和水庫。大天鵝一般成對(duì)活動(dòng),雛鳥孵出后一直跟隨親鳥,直到遷往越冬地,4齡時(shí)性成熟,通常在開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配對(duì),對(duì)的結(jié)合較為固定,如無配偶死亡,一般可維持整個(gè)一生。大天鵝的分布區(qū)非常廣闊,國內(nèi)繁殖于我國北部、越冬于華中及東南沿海,在國外,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及北美洲的西北部,越冬于亞洲中部、歐洲、非洲西北隅及北美洲西北的部分地區(qū),大天鵝列入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dòng)物名錄(國家二級(jí)保護(hù)動(dòng)物)。
大天鵝又叫白天鵝、鵠,是一種大型游禽,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8年。全身的羽毛均為雪白的顏色,大小類似疣鼻天鵝,但也有明顯差異。大天鵝有黃色和黑色的嘴,只有頭部和嘴的基部略顯棕黃色,嘴的端部和腳為黑色,虹膜褐色。它的身體肥胖而豐滿,脖子的長度是鳥類中占身體長度比例的,甚至超過了身體的長度。腿部較短,腳上有黑色的蹼,游泳前進(jìn)時(shí),腿和腳折迭在一起,以減少阻力;向后推水時(shí),腳上的蹼全部張開,形成一個(gè)酷似船槳的表面,交替劃水,如屢平地。它還常常用尾部的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羽毛,用來防水。大天鵝的喙部有豐富的觸覺感受器,叫做赫伯小體,主要生于上、下嘴的里面,僅在上嘴邊緣每平方毫米就有27個(gè),比人類手指上的還要多,它就是靠嘴緣靈敏的觸覺在水中尋覓水菊、莎草等水生植物,有時(shí)也捕捉昆蟲和蚯蚓等小型動(dòng)物為食。幼鳥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一年后它們才完全長出和成鳥的羽毛相同的白羽毛。
生境: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晝夜均有活動(dòng),性機(jī)警、膽怯,善游泳。候鳥,遷徙時(shí)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隊(duì)伍。飛行時(shí)較疣鼻天鵝靜聲得多。 它是世界上飛得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高山兀鷲),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可達(dá)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huì)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大天鵝又叫白天鵝、鵠,是一種大型游禽,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8年。全身的羽毛均為雪白的顏色,大小類似疣鼻天鵝,但也有明顯差異。大天鵝有黃色和黑色的嘴,只有頭部和嘴的基部略顯棕黃色,嘴的端部和腳為黑色,虹膜褐色。它的身體肥胖而豐滿,脖子的長度是鳥類中占身體長度比例的,甚至超過了身體的長度。腿部較短,腳上有黑色的蹼,游泳前進(jìn)時(shí),腿和腳折迭在一起,以減少阻力;向后推水時(shí),腳上的蹼全部張開,形成一個(gè)酷似船槳的表面,交替劃水,如屢平地。它還常常用尾部的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羽毛,用來防水。大天鵝的喙部有豐富的觸覺感受器,叫做赫伯小體,主要生于上、下嘴的里面,僅在上嘴邊緣每平方毫米就有27個(gè),比人類手指上的還要多,它就是靠嘴緣靈敏的觸覺在水中尋覓水菊、莎草等水生植物,有時(shí)也捕捉昆蟲和蚯蚓等小型動(dòng)物為食。幼鳥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一年后它們才完全長出和成鳥的羽毛相同的白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