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曾預言,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和科技的發(fā)展,將產(chǎn)生三種文盲的概念: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
一個由數(shù)理、膠片、電子像素、多媒體影像等構成的影像時代正走向我們,我們只有深刻地認識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進程以及我們所處時代的變化,才能在變化中保持主動,在變化中謀求發(fā)展。本書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帶您步入攝影攝像的藝術殿堂!
一.攝影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需要事先了解會議內容,實地考察會場的大小、燈光情況、主賓位置、自己拍攝的位置等,以便打下草稿確定要拍攝的內容。在會議的前準備好需要的攝像器材并把DV的電池充足電。
二.透過鏡頭介紹內容
拍攝會議內容,會議拍攝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會議的開始.經(jīng)過和結束等六要素,這是我們在拍攝時需要格外注意的。在會議開始之前可以拍攝一些會議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攝的會場外面的布置。
在拍攝會議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時需要注意:
時間,一般攝像機都有時間記錄功能,在拍攝時把這項功能打開。如果你覺得光有時間顯示還不能說明問題,還可以在后期制作時加上解說。
地點,可以先到會場外面拍攝橫幅等宣傳標語,這樣可以起到表達會議內容的作用。
參會人員,在會議當天提前到場,把重要來賓的簽到拍攝下來。重要來賓在會議開始前有時會到貴賓室休息,這時要拍下主賓之間握手交談的畫面。
三.開始前的攝影工作
在會議開始之前,先拍攝會場的總體布置(包括主席臺全景和會場全景),接下來拍攝主持人宣布會議開始.全體參會人員鼓掌的畫面。在拍攝時畫面變換要慢,以突出會場嚴肅的氣氛。
四.進行中的攝影工作
會議開始后的拍攝工作十分重要。參加會議的人應該是重點拍攝對象,對于重要的發(fā)言人應該用全身或是半身特寫畫面,并且在拍攝時盡量把鏡頭畫面對著重要發(fā)言人,這點需要格外注意。對于其他發(fā)言的人我們也要對他們進行拍攝,這不僅是對參會人員的尊重,也是為了把會議拍攝完整。還有就是要拍攝聽眾聽講的畫面,因為只有發(fā)言人的畫面會讓會議影像記錄顯得很空洞。
五.結束時的攝影工作
在會議結束時,應該先將鏡頭畫面對著主席臺,然后再把畫面轉向起立鼓掌的聽眾,此時要對全景有一定的層次把握。后在出口處拍攝與會者出場的畫面,以“漸變黑幕”的畫面變換方式結束本次會議拍攝。有些會議在結束后會有主要領導接見會議來賓的活動,這時應在拍完后一個發(fā)言者后馬上到達接見活動現(xiàn)場,提前做好拍攝的準備工作。在拍攝時要注意拍下主賓的畫面。會議主題明確,會議主次關系分明,完成一次完美的拍攝記錄。
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此無生命為相對概念,比如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魚蝦、已摘掉的瓜果等)、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xiàn)對象的攝影。多以工業(yè)或手工制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在真實反映被攝體固有特征的基礎上,經(jīng)過創(chuàng)意構思,并結合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攝影手段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將拍攝對象表現(xiàn)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攝影作品。這就叫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在選材方面有廣闊的天地,在擇好素材之后,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理這些對象,因為被攝物體是無生命的,可以任憑擺布,多角度移動以達到創(chuàng)作意圖。靜物攝影具有兩大優(yōu)點:首先,它是進一步體會藝術視覺的深化過程。當一些很平常的物體被拍成引人入勝的照片時,實際上也就是深入學習觀察這些物體的過程。其次,拍攝靜物能獲得更多的實際攝影知識。對攝影者來說,靜物攝影的難處在于它的畫面構成具有獨到之處。當布置好被攝物體之后,必須選擇拍攝角度,在用光方面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進而把從靜物攝影中學習到的實際攝影知識、基礎原理應用到日常攝影中去。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19世紀后半葉,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評價??梢赃@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藝術的發(fā)展功不可沒。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