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一種用來確定人與人或者人與事物關系的一種行為方式,往往傳達一種情緒,如信任,尊重,臣服,祝賀等。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guī)范。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它是在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yǎng)、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
禮儀為是表達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沒有禮儀存在的時候,人們祭祀天地根本無法表達心中的敬畏,后來才出現(xiàn)了禮儀,如同語言一般,因為需要才產(chǎn)生的,后來拓展開始向長輩行禮來表達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貴族階層出現(xiàn),扭曲了禮的意義,使之在不尊敬的情況下使用來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禮丟失了本質而變成了禮節(jié)。存有敬意施禮才是真正的禮。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wěn)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chǎn)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xiàn)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