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級漫長的兒童級終于熬過去了,接下來就是少年級。所謂年少輕狂,這時候感覺自己水平面面俱到,設計也比較輕浮、狂妄,不會深思熟慮,感覺自己經(jīng)驗豐富,總是想當然。到了這個階段可以用愛去形容,深深地愛著自己的每一個產品,深深地愛著自己的行業(yè)。每一個產品都是設計師的孩子;引用一句名言“付出才會愛”,那么付出太多才會愛的癡狂。因為為機械設計付出過那么多辛勤的汗水;為了設計某個產品而徹夜難眠,甚至為設計中的一個失誤而在夢中驚醒;注重每個細節(jié)甚至為了某個螺栓的取舍而費盡心思;為了攻讀某個學科而熬過的無數(shù)個夜晚;為了未知領域自己一個人與枯燥的專業(yè)書為伴;的年華獻給了機械,所以輕狂一些可以理解因為你已經(jīng)具備了一些可以輕狂的基礎。工藝方面。這個階段不但清楚地知道每一個零件是怎么加工出來的,而且知道這個零件有多少種加工方法,每道工序在機床上裝卡幾次,需要什么樣的機床附件,需要用到什么規(guī)格的刀具等;拿螺紋為例:車削內外螺紋各需要什么的車刀,常見螺紋刀有多少種,螺紋刀進刀方式有多少種,梯形螺紋鋸齒形螺紋矩形螺紋各怎么加工??傊?,一切錯誤都是設計者的錯,機械設計者是可憐的。設計出好的產品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廠商希望盡量降低成本,銷售商希望產品能吸引客戶??蛻粼诓少彆r候領導會注重產品的價格、外觀和品牌;一線使用人員更在乎產品的功能和操作。售后維修人員所關心的則是產品拆裝、檢查和維修的難易度。與產品相關的各方面有不同的需求,而且這需求還經(jīng)常相互沖突。即便如此,一個的設計師依然能夠設計出讓各方面都能接受或都能滿意的產品自己一番牢騷寫了這么多字,**說過“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看來我的廢話是有點多了,言歸正傳。錢學森臨死之前給教育部長寫信說:”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就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呢“,的錢學森之問。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知名科學家:鄧稼先、侯德榜、梁思成、吳有訓、陳建功等,建國后就再也沒出過國際公認的什么家了。機械領域也是一樣,1949年建國,經(jīng)過9年義務教育8年高等教育,1949+9+8=1966年新人才開始寫書,事實也正是如此,1966年以后出版的機械書籍中很難找到一本好書,大都是為了職稱積分等拼湊的專業(yè)書。1985年教育改革開始,隨著電腦的推廣,掃描及復制粘貼水平迅速提高,專業(yè)書籍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這時候就會想,同樣是復制粘貼為什么還會有錯的呢,難道是蓋茨的程序錯咯。如果不湊書,不拼對教材,其實復制黏貼的水平高低對于機械設計來說并不重要 。機械設計的重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