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材料(或半成品)制成產品的全部過程。對機器生產而言包括原材料的運輸和保存,生產的準備,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加工和熱處理,產品的裝配、及調試,油漆和包裝等內容。生產過程的內容十分廣泛,現代企業(yè)用系統(tǒng)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組織生產和指導生產,將生產過程看成是一個具有輸入和輸出的生產系統(tǒng)。能使企業(yè)的管理科學化,使企業(yè)更具應變力和競爭力。
工序是工藝過程的基本組成單位。所謂工序是指在一個工作地點,對一個或一組工件所連續(xù)完成的那部分工藝過程。構成一個工序的主要特點是不改變加工對象、設備和操作者,而且工序的內容是連續(xù)完成的。
工藝路線的擬定是制定工藝過程的總體布局,主要任務是選擇各個表面的加工方法,確定各個表面的加工順序,以及整個工藝過程中工序數目的多少等。
擬定工藝路線的一般原則
1、先加工基準面
零件在加工過程中,作為定位基準的表面應首先加工出來,以便盡快為后續(xù)工序的加工提供精基準。稱為“基準先行”。
2、劃分加工階段
加工質量要求高的表面,都劃分加工階段,一般可分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三個階段。主要是為了加工質量;有利于合理使用設備;便于安排熱處理工序;以及便于時發(fā)現毛坯缺陷等。
3、先面后孔
[1]對于箱體、支架和連桿等零件應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這樣就可以以平面定位加工孔,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而且對平面上的孔的加工帶來方便。
為了保證機械加工精度,應別離進行粗加工和精加工。因為粗加工時,許多工件遭到切削力、夾緊力大、發(fā)熱量多,簡略構成表面硬化,工件內部有很大的內應力,假定精加工和粗加工是連續(xù)的,精加工后精密零件的精度會跟著應力從頭散布,很快就會失掉。關于某些具有高加工精度的零件。粗加工之后和精加工之前應進行低溫退火或時效處理來消除內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