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砂情況較嚴重時
常用的辦法是下鋼套筒,鋼套筒與護壁用的鋼膜板相似,以孔外徑為直徑,可分成4-6段圓弧,再加上適當的肋條,相互用螺栓或鋼筋環(huán)扣連接,在開挖0.5m左右,即可分片將套筒裝入,深入孔底不少于0.2m,插入上部混凝土護壁外側不小于0.5m,裝后即支模澆注護壁混凝土,若放入套筒后流砂仍上涌,可采取突出挖出后即用混凝土封閉孔底的方法,待混凝土凝結后,將孔心部位的混凝土清鑿以形成樁孔。
流砂情況較輕時
有效的方法是縮短這一循環(huán)的開挖深度,將正常的1m左右一段,縮短為0.5m,以減少挖層孔壁的暴露時間,及時進行護壁混凝土灌注。當孔壁塌落,有泥砂流入而不能形成樁孔時,可用紡織袋土逐漸堆堵,形成樁孔的外壁,并控制保證內壁滿足設計要求。
澆注混凝土前應檢查孔底地質和孔徑是否達到設計要求,并把孔底清理干凈,同時把積水盡可能排干。
為了減少地下水的積聚,任何一根挖孔樁封底時都要把鄰近孔位的積水同時抽出。以減少鄰孔的積水對工作孔的影響。
孔深超過6m時,還要注意防止混凝土離析,一般把攪拌好的混凝土裝在容量為1~2m3左右堅固的帆布袋里,并用繩子打成活扣,混凝土送到井底時,拉開活扣就可將混凝土送到孔底,連續(xù)作業(yè)能迅速封好孔底,同時堵住孔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地下水。
樁基施工時應按現行有關規(guī)范規(guī)程并結合該工程的實際情況采取
有效的措施,確保樁基施工有序進行,深度大于10米的樁孔應有送風裝置,每次開工前5分鐘送風;
樁孔挖掘前要認真研究地質資料,分析地質情況對可能出現的流砂、流泥及有害氣體等情況,應制定針對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