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抗病力較強,如能按要求控制水質(zhì),做好常規(guī)和預防工作,一般很少發(fā)生病害。
以防為主:黃顙魚屬無鱗魚,對常用耐受能力不及其它魚類,因此在病害防治中要貫徹“以防為主”方針。在投放、運輸、養(yǎng)殖過程中避免損傷魚體,嚴防初春、秋冬低溫季節(jié)感染水霉病。
定期:每半月可用生石灰調(diào)節(jié)改善水質(zhì),還可使用氯制劑進行水體。定期投喂藥餌預防疫病,每月使用土霉素、大黃、板藍根等中藥拌料投喂預防。高溫生長旺季,可適量添加類,以防性疾病。
有病早治:黃顙魚常見病害有水霉病、性爛鰓病、水腫病、腸炎病、小瓜蟲病等。一旦發(fā)生疾病,要及時診治,盡早盡快對癥用藥。時盡量使用、低毒的綠色漁藥,嚴禁使用敵百蟲、高錳酸鉀等敏感。
黃顙魚,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南方地區(qū)。其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而且無肌間刺,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也是餐桌上的珍品食肴。黃顙魚不僅味道鮮美,關鍵是黃顙魚也擁有相當高的營養(yǎng)價值,因此在魚類里也頗受歡迎。
黃顙魚的毒性近年來還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實驗表明黃顙魚的魚骨并不含對人體產(chǎn)生理化活性的有毒成分,并推測之前出現(xiàn)的“黃顙魚中毒”情況有極大可能是因為在被刺傷之后并未進行徹底地,傷口中引入了造成了發(fā)炎的后果,如果是這個原因,那么在與黃顙魚接觸時也要格外注意不要被其咬傷,黃顙魚生性兇猛,還是肉食動物,牙齒極為鋒利。當然,在事情未出定論之前還是要謹慎為先,在處理黃顙魚的時候要盡量避免被黃顙魚刺傷咬傷,一旦出現(xiàn)意外情況要盡快處理。
黃顙魚(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鲿科、黃顙魚屬一種常見的淡水魚。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后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視鈍圓??诖?。眼中等大。鼻須位于后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后緣。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鰭較小,具骨質(zhì)硬刺,前緣光滑。脂鰭短,基部位于背鰭基后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前。臀鰭基底長,起點位于脂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前。胸鰭側下位,骨質(zhì)硬刺前緣鋸齒細小而多。腹鰭短,末端伸達臀鰭。肛門距臀鰭起點與距腹鰭基后端約相等。尾鰭深分叉,末端圓。活體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沿側線上下各有一狹窄的黃色縱帶,約在腹鰭與臀鰭上方各有一黃色橫帶,交錯形成斷續(xù)的暗色縱斑塊。尾鰭兩葉中部各有一暗色縱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