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是我國常見的淡水魚類之一,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域以外的各大水系。鯽魚是雜食性魚類,食性廣、適應(yīng)性強、繁殖力強、抗病力強、生長快、對水溫要求不高,便于養(yǎng)殖,是我國重要的養(yǎng)殖性魚類。
草魚(學(xué)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鯉科、草魚屬魚類。草魚的俗稱有:皖魚、鯇、bai油鯇、草鯇、鯇魚、白鯇、草根(東北)等。體長為體高的3.4~4.0倍,為頭長的3.6~4.3倍,為尾柄長的7.3~9.5倍,為尾柄高的6.8~8.8倍。體長形,吻略鈍,下咽齒2行,呈梳形。背鰭無硬刺,外緣平直,位于腹鰭的上方,起點至尾鰭基的距離較至吻端為近。鰓耙短小,數(shù)少。體呈茶黃色,腹部灰白色,體側(cè)鱗片邊緣灰黑色,胸鰭、腹鰭灰黃色,其它鰭淺色。
黃顙魚食性為雜食性,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魚苗階段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魚則以昆蟲及其幼蟲、小魚蝦、螺蚌等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30月份黃顙魚還大量吞食鯉魚、鯽魚等的受精卵。黃顙魚的食譜較廣,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食物的組成有所變化。根據(jù)其對101尾黃顙魚胃腸內(nèi)食物分析,食物種類有幼魚、魚卵、蝦類、水生昆蟲、螺類、水生植物等,其中蝦類出現(xiàn)頻率。
草魚的產(chǎn)卵地點一般選擇在河干流的河流匯合處、河曲一側(cè)的深槽水域、兩岸突然緊縮的江段。草魚一次可產(chǎn)30~138萬粒卵。受精卵因吸水膨脹后,卵徑可達5毫米左右,可順?biāo)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