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造像數(shù)量多的一類。包括、強(qiáng)巴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等。廣義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薩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yán),表現(xiàn)了慈祥、優(yōu)美、寧靜的審美情調(diào)。
廟里有哪些佛像
不同的廟敬不同的神。
山門殿也稱三門殿,因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并立,一在二小,故稱三門殿。殿內(nèi)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手持金剛杵,又名“執(zhí)金剛”。
重殿叫天王殿。殿中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后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
凈土宗寺院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彌陀佛或接引佛。
有的寺院大殿供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手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yè)。根據(jù)密宗的理論綜合說明佛的意義。
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cè)多奉有十八羅漢像。
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世音像或者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像,文殊騎獅,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一般在大殿背后修海島,面北而設(shè)觀音像,立海島上。
觀音殿。有的供圣觀音,有的供十一面觀音,有的千手千眼觀音,有的 供四十八臂觀音。
地藏殿,供的是地藏菩薩,兩旁侍立閔長者父子。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像旁一般有兩位比丘立像,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
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佛像,這是根據(jù)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三種不同的身。中間一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邊一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右邊一尊是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