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外國建筑史中古希臘、古羅馬有多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柱式風格;中古時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風格;文藝復興后期有運用矯揉奇異手法的巴洛克和纖巧煩瑣的洛可可等建筑風格。我國古代宮殿建筑,其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磚墻木梁架結(jié)構(gòu),飛檐、斗栱、藻井和雕梁畫棟等形成中國特有的建筑風格。
異域風格
這類建筑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筑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xiàn)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diào)空間。
飛扶壁
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墻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于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復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自近代以來,西方多元的建筑文化洶涌而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受到強烈的沖擊,可以說近代是中國建筑風格的轉(zhuǎn)型時期,通過對西方建筑風格的克隆,變異,與融合的過程,把傳統(tǒng)的木構(gòu)架體系與西方的混凝土結(jié)構(gòu)相融合,將儒家思想影響的院落布局與西方的獨立別墅融合,經(jīng)過一個世紀的融合中國現(xiàn)代建筑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