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屬海參綱(Holothurioidea),是生活在海邊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動物,據(jù)今已有六億多年的歷史,海參以海底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海參全身長滿肉刺,廣布于世界各海洋中。
我國南海沿岸種類較多,約有二十余種海參可供食用,海參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參不僅是珍貴的食品,也是名貴的藥材。
據(jù)《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咸,,益精髓,攝小便,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海參具有、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腫瘤等作用。
刺參類:刺參科
刺參科包括仿刺參、梅花參、綠刺參和花刺參。
仿刺參又稱灰刺參、刺參、灰參、海鼠,也就是人們俗語中的刺參。它體長20-40厘米,體呈圓筒形,背面隆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規(guī)則的圓錐形肉刺(稱為疣足);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規(guī)則的3行縱帶,用于吸附巖礁或匍匐爬行??谖挥谇岸?,偏于腹面,有楣?fàn)钣|手20個,肛門偏于背面;皮膚粘滑,肌肉發(fā)達,身體可延伸或卷曲。體形大小、顏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隨生活環(huán)境而異,喜棲水流緩穩(wěn)、無淡水注入、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巖礁底,晝伏夜出;夏季水溫高時進行夏眠;環(huán)境不適時有排臟現(xiàn)象;再生能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刺參分布于中國的黃海、渤海交界處蓬萊海域、遼寧、山東、和河北沿海,主產(chǎn)于青島,大連、長山島、威海、煙臺等,捕撈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的6月,尤其是6月和12月捕撈量,7-9月是刺參夏眠季節(jié)。宮品刺參體壁厚而軟糯,是海參中質(zhì)量的一種,被譽為“參中之冠”。
梅花參又稱鳳梨參。體長一般60-75厘米,長可達1.2米,寬約10厘米,高約8厘米,是海參綱中的一種。背部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的基部相連呈梅花狀,故名“梅花參”;又因體形很象鳳梨,故又稱“鳳梨參”。皮膚內(nèi)的骨片很簡單,一種是微小、重疊和密集的顆粒體;另一種是纖細和分枝2-3次、不規(guī)則的X形體。生活時體色艷麗,背呈橙黃色或橙紅色,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腹面帶赤色;觸手黃色。棲息于水深3-10米的珊瑚沙底;分布于太平洋西南部,中國主要產(chǎn)于南海的西沙群島。它體大肉厚,品質(zhì)佳,是中國南海的食用海參中的一種。
綠刺參俗名方刺參、方參。以西沙群島、海南島南部及廣西北海、洞洲島等海域產(chǎn)量較多。體呈四方柱形。一般體長30厘米。沿著身體的棱角各有兩行交互排列的圓錐形肉刺。腹面管足很多,排列成3個縱帶,中央一帶較寬。口大,稍偏于腹面,周圍有觸手20個。體濃綠色或黑綠色,肉刺頂端為橙黃或橙紅色,觸手基部灰白色,末端帶灰黑色,管足為灰黑色。
腦苷脂亦稱為酰基鞘氨醇己糖苷,是一類廣泛存在于菌類、植物類、動物類及海洋生物組織細胞膜中的內(nèi)源性生物活性物質(zhì)。1876年,Thudichum早指出大腦中存在一種叫腦苷脂類的化合物,后續(xù)研究表明,腦苷脂屬鞘脂類(sphingolipids)的一種,由神經(jīng)酰胺、糖基兩部分組成。近年來海參中已報道的腦苷脂類化合物僅10多種,發(fā)現(xiàn)其具有預(yù)防脂肪肝、抗腫瘤等生物活性。
1942年,Klenk從牛腦中分離得到一種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化合物,將其命名為神經(jīng)節(jié)苷脂(ganglioside,Gls)。神經(jīng)節(jié)苷脂是棘皮動物體內(nèi)一種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其分子中含有一個或多個唾液酸。神經(jīng)節(jié)苷脂與許多生物學(xué)過程相關(guān),并且在一些系統(tǒng)疾病的病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