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不變、功能不變、機身變薄、重量變輕,這樣的筆記本電腦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所謂“筆記本” [2] 的感覺。
報道指出,隨著筆記本電腦行業(yè)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第二代SandyBridge處理器的面市,如今8~12英寸屏幕的筆記本電腦已經(jīng)趨于簡單型筆記本電腦那樣,正在趨于價格、性能與攜帶方便的均衡。超薄筆記本電腦其內部配置,不論是從處理器、內存到硬盤等主要配件,在性能方面絕不輸于那些體型較大的筆記本電腦。
不通過引腳的方式安裝到主板上——臺式機中的引腳和插座占據(jù)了大量的空間。在某些筆記本電腦主板中,處理器直接焊接到主板上,沒有使用插座。其他主板則使用Micro-FCBGA(翻轉芯片球形網(wǎng)陣),也就是使用球來代替引腳。這樣的設計可節(jié)省空間,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意味著不能將處理器從主板上拆下進行更換或升級。
也有部分筆記本電腦采用插座,以方便用戶日后升級,CPU后綴帶MQ的(比如I7 4710MQ)就是帶插座的。
具有睡眠或慢速運行模式——如果計算機處于空閑狀態(tài)或者處理器不需要快速運行,計算機和操作系統(tǒng)會相互配合來降低CPU的速度。AppleG4處理器還會確定數(shù)據(jù)的優(yōu)先級來限度節(jié)省電池電量。
硬盤
硬盤性能的強弱影響系統(tǒng)整體的性能。
筆記本電腦使用的硬盤一般是2.5英寸,而臺式機是3.5英寸。
筆記本電腦硬盤是筆記本電腦中為數(shù)不多的通用部件之一,基本上所有筆記本電腦硬盤都是可以通用的。
硬盤可分為機械硬盤(HHD)和固態(tài)硬盤(SSD)。
機械硬盤是我們熟知的普通硬盤,其結構由:盤片、磁頭、盤片轉軸、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shù)據(jù)轉換器、接口、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其主要部件是機械結構,因此稱為機械硬盤。
主流的機械硬盤容量:500G、750G、1T(1000G)和2T(2000G)。
筆記本電腦上普遍使用的是可充電電池,同時也提供對一般民用交流電的支持,這樣就等于為電腦提供了一臺性能極其優(yōu)良的UPS。但是能否與民用交流電共用,這就要看電池的種類了。能夠見到的電池種類大致有三種。一種是較為少見的鎳鎘電池,這種電池具有記憶效應,即每次必須將電池徹底用完后再單獨充電,充電也必須一次充滿才能使用。如果每次充放電不充分,充電不滿或放電不凈都會導致電池容量減少;第二種是鎳氫電池,這種電池基本上沒有記憶效應,充放電比較隨意,因此在使用時,可以在將筆記本電腦所配的電源適配器接入交流電的同時使用電腦。此時如果電池處于不足狀態(tài),就可以一邊充電一邊使用電腦,如果交流電停電,電池可以自動供電。以上兩種電池的單獨供電時間標稱一般不會超過2個小時,實際使用時間一般在1個小時左右。價格方面這兩種電池相差不大。第三種鋰電池是主流產(chǎn)品,特點是高電壓、低重量、高能量,沒有記憶效應,也可以隨時充電;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同樣重量的鋰離子電池比鎳氫電池的供電時間延長5%,一般在2個小時以上,有的甚至能達4個小時,采用技術的超長時間鋰電池單電可以高達6至7.5小時,如果采用第二塊電池?還可支持3小時,共同使用可長達9至11小時,視使用情況而定,可滿足全天移動辦公的需要。中筆記本電腦都配備這種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