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意大利語: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的美稱。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意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 [1] ,(1655-1731)在1709年發(fā)明了鋼琴。
鋼琴音域范圍從A2(27.5Hz)至 C5(4186Hz),幾乎囊括了樂音體系中的全部樂音,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廣的樂器。鋼琴普遍用于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鋼琴首次出現(xiàn)于1709年,在當時是一種既復雜又昂貴的樂器,只有皇室和貴族才有機會接觸到。一開始,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一些非常有聲望的音樂家們并不欣賞鋼琴的音色。但僅僅過了半個世紀,鋼琴就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當Mozart(莫扎特)、Brahms(勃拉姆斯)和Liszt(李斯特)這些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音樂家投入鋼琴的懷抱之后,熱情便瞬時被引爆。在當時那個年代,這些新銳鋼琴家就如同“搖滾”一般,他們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可謂給音樂創(chuàng)作錦上添花,為鋼琴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的力量?;适液唾F族紛紛把鋼琴這一樂器納入他們的樂隊中,民眾可以圍坐在鋼琴四周,聆聽創(chuàng)作的優(yōu)美旋律。工業(yè)時代的興起衍生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中產(chǎn)階級,鋼琴在這一群體中大為流行。其中三角鋼琴是社會地位的象征,通常用在與正式的獨奏演出或與樂團的協(xié)奏里,而立式鋼琴則更受家庭的歡迎。
擊弦古鋼琴稱為科拉維科德(Clavichord),它無論從音源、演奏形式、激發(fā)琴弦的方式都更接近現(xiàn)代鋼琴。但是由于它的結構過于簡單,一沒有三級杠桿的傳動方式;二沒有擊弦后立即脫離琴弦的裝置;三不能快速連續(xù)彈奏;四沒有現(xiàn)代鋼琴所具有“軟中硬”的弦槌。以上4個方面正是現(xiàn)代鋼琴擊弦機鍵盤的主要特征。由于上述原因,擊弦古鋼琴的音量小而纖細,具有一種恬淡的金屬音色,有些像敲擊鋼片琴的聲音特色,聽起來也有其迷人之處。在小范圍的室內(nèi)樂作品中有著其它樂器所難以替代的聲音效果,乃至在1709年現(xiàn)代鋼琴問世后仍在歐洲樂壇上活躍了100多年。
鋼琴的發(fā)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弗里,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制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采用了以弦槌擊弦發(fā)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fā)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xiàn)力,音響層次更豐富,并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在克里斯托福里的架鋼琴出現(xiàn)后的一百年里,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fā)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