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烏鱧主要分布在朝鮮的南、北地區(qū)。在我國烏鱧的地理分布非常廣泛,除西部高原地區(qū)外,長江流域至黑龍江流域的廣闊地帶均有大量分布,此外在云南省和臺灣省的部分地區(qū)也有少量的分布。
烏鱧懷卵量約為1~3萬粒。卵浮性,卵粒油黃色,具有游球,無粘性,卵徑約為2.0~2.2mm。剛浮出的仔魚全長約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細胞,油球使得身體前端顯著膨大,類似蝌蚪狀,常臥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長長至6mm左右,胸鰭、鰓裂和口此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孵化后5晝夜,仔魚全長到達7.4~7.5mm,卵黃囊也幾經(jīng)消失,開始游動攝食。孵化后32晝夜,稚魚全長達到15.5mm,此時稚魚的背鰭、胸鰭、臀鰭已具有鰭條。
黑魚親魚放養(yǎng)池的大小應(yīng)根據(jù)每一次繁殖量的多少而定。例如一次能繁殖50~70對,基本上按每10平方米放養(yǎng)1對的原則,則選擇0.6~1畝的池塘;如果一次只能繁殖30~40對,則選擇0.3~0.6畝的池塘。因為黑魚拉網(wǎng)捕撈起捕率較低。一般是將池水抽干捕捉,對親魚刺激很大。池塘過大,親魚過分集中,多次抽干,多次捕撈,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而且多次強烈刺激,會造成親魚的性腺退化,影響后面幾批的催產(chǎn)效果。所以應(yīng)采取每池的放養(yǎng)量和每次繁殖量配套的原則選擇親魚池的大小。池深1.5~2米為宜,水深1~1.5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若池深只有1~1.2米,水深也可在0.8~1米,四周插上竹籬笆或舊魚網(wǎng)圍欄,高1.5米,防止黑魚跳出池塘。
黑魚繁殖關(guān)鍵是看水溫,一般水溫穩(wěn)定在20℃以上時,就可以進行繁殖。為了達到更好的繁殖效果,在繁殖前20天左右需進行一次性腺成熟情況的檢查。方法是將親魚池水排干,進行逐條檢查親魚的性腺成熟程度,并按成熟程度分池放養(yǎng)。
檢查性腺時的困難是雌雄鑒別。黑魚的第二性征差異不明顯,從外形上很難鑒別。特別是黑魚人工繁殖時要采取對組繁殖(單繁),因此雌雄的鑒別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尾親魚選錯,那么這一組就不可能進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