銠屬鉑系元素。鉑系元素幾乎完全成單質狀態(tài)存在,高度分散在各種礦石中,例如原鉑礦、硫化鎳銅礦、磁鐵礦等。鉑系元素幾乎無例外地共同存在,形成天然合金。在含鉑系元素礦石中,通常以鉑為主要成分,而其余鉑系元素則因含量較小,必須經(jīng)過化學分析才能被發(fā)現(xiàn)。由于鋨、銥、鈀、銠和釕都與鉑共同組成礦石,因此它們都是從鉑礦提取鉑后的殘渣中發(fā)現(xiàn)的。它們中除鉑和鈀外,不但不溶于普通的酸,而且不溶于王水。鉑很易溶于王水,鈀還溶于熱硝酸中。所有鉑系元素都有強烈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傾向。1803到1804年,在武拉斯頓發(fā)現(xiàn)鈀不久,他將天然鉑礦溶解在王水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和過剩的酸,再加入氯化銨(NH4Cl),使鉑沉淀為鉑氯化銨((NH4)2[PtCl4]),再加入氰化汞,使鈀沉淀為氰化鈀,濾去沉淀后,往濾液中加入鹽酸,除去過量的氰化汞,并把溶液蒸發(fā)至干,出現(xiàn)一種暗紅色沉淀,分析證明是由一種新金屬和鈉的氯化物形成的鹽Na3RhCl6·18H2O。因這種新金屬的具有玫瑰的艷紅色,就以希臘文中玫瑰rhodon命名它為rhodium(銠),元素符號定為Rh。
只有利用光譜進行分析來證明這一假設。可是賴希是色盲,只得請求他的助手H.T.李希特進行光譜分析實驗。李希特在次實驗就成功了,他在分光鏡中發(fā)現(xiàn)一條靛藍色的明線,位置和銫的兩條藍色明亮線不相吻合,就從希臘文中“靛藍”(indikon)一詞命名它為indium(銦)(In)。兩位科學家共同署名發(fā)現(xiàn)銦的報告。分離出金屬銦的還是他們兩人共同完成的。他們首先分離出銦的氯化物和氫氧化物,利用吹管在木炭上還原成金屬銦,于1867年在法國科學院展出。
在自然界中未曾發(fā)現(xiàn)過游離態(tài)的銦單質,1863年,德國的賴希和李希特,用光譜法研究閃鋅礦,發(fā)現(xiàn)新的元素,即銦。
鉈被發(fā)現(xiàn)和取得后,德國弗賴貝格(Freiberg)礦業(yè)學院物理學教授賴希由于對鉈的一些性質感興趣,希望得到足夠的金屬進行實驗研究。于是他在1863年開始在夫賴堡希曼爾斯夫斯特出產(chǎn)的鋅礦中尋找這種金屬。這種礦石所含主要成分是含砷的黃鐵礦、閃鋅礦、輝鉛礦、硅土、錳、銅和少量的錫、鎘等。賴希認為其中還可能含有鉈。雖然實驗花費了很多時間,他卻沒有獲得期望的元素。但是他得到了一種不知成分的草黃色沉淀物。他認為是一種新元素的硫化物。
回收主營項目種類;精銦,銦塊,碎銦渣,ITO靶材,ITO靶粉,噴砂料,各種含量銦廢料。
銦錠主要用于ITO靶材行業(yè),這一用途是銦錠的主要消費領域,占全球銦消費量的84%。銦70%用于制造銦錫氧化物靶材(ITO),ITO用于制造液晶顯示器(LCD),因此銦是制造液晶顯示屏(LCD)的重要材料。為避免銦的流失,保護地球日漸枯竭的礦產(chǎn)資源,金屬銦回收再生利用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