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聲的前后交替則重,猶如運動員的前后踢腿訓練,前后是相輔相成的,后踢不好,前踢就上不去,前踢不好,后踢也不可能到位。
林俊卿博士的《咽音練聲法》主要是為提高發(fā)聲能力及矯治不良嗓音,不應視為一種歌唱發(fā)聲方法,但可視為一種咽腔擴張訓練法。例如:
a.舌部凹下成溝狀,舌尖用力頂在下齒齦后,打開喉嚨用力把聲音推到后面咽腔,可用任何元音發(fā)聲。
b.靠頸后肌肉用力,使口腔上下張大,舌頭放松伸出,在咽腔發(fā)[h?]音。
聲音必須有芯,但在咽腔擴張訓練時,卻不要有芯,不要有亮音,有了就擴不了了。因為有亮音和芯說明聲音受到了擠壓,這樣就達不到咽腔擴張訓練的應有要求。
越往后,越往兩邊開和擴,聲音越暗越悶,就越會有好的訓練效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加以修飾調節(jié)和控制找芯去唱歌,不論往前找還是往后找,聲音效果都會不一樣。
舌頭的位置狀態(tài)對不同唱法也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聲唱法為保持足夠大的咽腔空間,舌頭一般要平放在下口腔。民族唱法由于用中文,輔音多,所以舌的前半部就必須靈活并用力。鑒此,用中文唱美聲既要保持咽腔空間又要根據歌詞積極調節(jié)舌頭的位置狀態(tài)。
舌后部本能的自然抬起是阻礙喉嚨和咽腔打開并擴張的一大障礙。所以,訓練時可特別把舌頭伸出來,也可用手把舌頭拉出來,在這種狀態(tài)下體驗空通的發(fā)聲感覺是很有幫助的。舌身寧可往下壓,也不可向上抬。有時舌身略做下彎“凹”狀會有助于共鳴空間的擴大,這對用意大利文唱傳統(tǒng)美聲唱法很有幫助。但這對唱現(xiàn)代美聲唱法,幫助不大,若用中文演唱,會使人難以忍受。
舌位高會使聲音明亮,具有金屬色彩和致遠力;舌位若低會使氣息通暢,音域擴大,聲音豐滿。若喉頭“下沉”的力量不夠,聲音雖然會“淺”,但聲帶閉合會好,少唱高音,則無甚大害。若喉頭下沉的過低,音色必會暗虛或出現(xiàn)漏氣??傊夹g在于調節(jié),要使那些決定發(fā)聲的重要器官永遠處在適度的狀態(tài)。
唱低音時,舌頭平,喉頭。聲音越往高走,舌根越容易往后翹,這時一定要加強后坐的力量,不要讓它起來,起來就成了民族唱法。
武漢子云說教育熱烈歡迎各位人士來咨詢和學習!
聯(lián)系人;徐老師
手機/微信;187 1715 8763
地鐵:2號線(街道口下)B出口
地址:武漢市洪山區(qū)(街道口)阜華大廈A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