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詞。"殯"一作停柩解,如《禮記》:"夏后氏葬于東階之上"、"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周人殯于兩階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殯"。"葬"作藏解,如《禮記》:"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現在的殯葬指的是處理死者遺體的方法和對死者哀悼形式,包括發(fā)訃告、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挽聯、出殯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喪葬事項。
在一百多萬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遼闊富饒的土地上,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生活活動的擴大,原始人群逐漸被一種固定的生活集體所代替,出現了氏族公社的社會組織。在公社內部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沒有貧富不均,每個成員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喪葬問題上極為簡單,如一個成員去世后,后人不忍見死者遺體腐壞,用柴草蓋上,埋在野外,既不挖墳墓,也沒有禮儀。而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采用了土葬。
在實行火葬的地區(qū),國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處理骨灰。縣級人民政府和設區(qū)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實行火葬的具體規(guī)劃,將新建和改造殯儀館、火葬場、骨灰堂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和基本建設計劃。
在允許土葬的地區(qū),縣級人民政府和設區(qū)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墓建設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
未經批準,擅自興建殯葬設施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建設、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予以取締,責令恢復原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墓穴占地面積超過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標準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