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習俗,有關婚禮,喪葬方面的習俗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而在人去世之后,講究的就要數(shù)這個環(huán)節(jié)——為去世的人穿壽衣。
壽衣,在農村有的地方還稱為“送老衣”,是在人世間穿的后一套衣服,因此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有的地方人們在老人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就會提前準備好棺材和壽衣。想必很多人認為老人尚在世就準備這些東西,那不是非常的晦氣詛咒老人家嗎?其實恰好相反,壽衣中的“壽”就是長壽的意思,人們提前準備還有為老人增添福壽的意思,有的老人身體不夠好,提前準備還能為老人家沖沖喜。
河燈也叫“荷花燈”。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晚上,人們做燈放人水中,傳說可為屈死冤魂引路。肖紅在《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對這種習俗作了的解釋:“七月十五是個鬼節(jié);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狈艧魰r用一塊木板鉆孔,上面用竹蔑編織各式各樣的燈籠,其燈型多為蓮花燈,其含義為超度鬼魂。而在東南沿海一帶,會在燈中放置銀元,漁船爭相攫取,獲得者可以“一年大順”。
對于中元節(jié)的風俗習慣,在很多人看來有些迷信甚至是勞神費心。即便如此,這種追思祭祖的習俗也還是一直沿襲到今天。其深層次的原因時什么呢?
節(jié)日是文化傳承載體中國的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習俗,也承載著國人深深的情感訴求,比如:春節(jié)象征著辭舊迎新,團團圓圓;端午節(jié)意味著人們生生不息的思念情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中元節(jié)真正傳達的則是一種敬畏精神和感恩情懷,更飽含了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
道家重視對“道”的追求,一旦達到“道”的境界,則生死兩忘,萬物皆按照自然規(guī)律運作,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也就無謂生死。道家思想在個體的生死觀上表現(xiàn)出一種超然的樂死態(tài)度,也是由其所謂的順應天道,崇尚無為的超逸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
道家的殯葬觀主張薄葬,認為“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核心理念強調的是“歸本返真、復歸自然”的薄葬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