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shù)目根據(jù)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緬、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shù)目還有嚴格的規(guī)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shù),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shù)。有關(guān)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于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后兩種則是屬于后期的現(xiàn)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里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
搭靈棚規(guī)模的大小,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樣,上邊起一條脊。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將這兩個院子都罩上,靈堂院子的棚頂高些,前院棚頂略低,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頂為"殿", 前院低頂為"卷"。所謂"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謂"卷",即棚頂全是活席,可以卷起來的意思。這種棚歷來都用數(shù)層席箔里外包嚴,不見杉槁,不但美觀,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宏偉壯麗,猶如宮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
現(xiàn)在城市,吊唁儀式已經(jīng)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別和開追悼會。前來吊唁的人身著素裝,佩戴白花和黑紗,在悠戚的哀樂聲中,一一向遺體鞠躬致哀,而后在繞遺體一周瞻仰遺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如"請多保重"、"望您節(jié)哀"、"要注意身體"等,勸慰喪家節(jié)哀順便,保重身體。
殮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作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里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為民間以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尸體,會詐尸。尸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尸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