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柩一段時間之后,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形成了。它用發(fā)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jīng)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jù)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尸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jù)說,怕受所謂"日晶月華",更怕沖犯上天過往的神靈。因此只要是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就必須要搭靈棚。
除了主棚外,還必須有許多用途不等,名稱不同的棚,規(guī)模大小不一。由于在這期間,吊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上祭恐怕發(fā)生擁擠,甚至排不上號。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數(shù)座祭棚,凡遠親、朋友來吊唁的,就被知賓引到這種棚里上祭。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官座,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的。
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吊儀式。這是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
殮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作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里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為民間以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尸體,會詐尸。尸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尸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