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歷史悠久,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5]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繡,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繡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唐代,安靖刺繡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成為皇帝獎賞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相對安定的局面為蜀繡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刺激了蜀繡業(yè)的飛速發(fā)展。
宋代,蜀繡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繡技法“窮工極巧”,蜀繡的發(fā)展達到鼎盛時期,繡品在工藝、產銷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獨步天下。
新中國成立后,在四川設立了成都蜀繡廠,使蜀繡工藝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上不斷創(chuàng)新。如產生了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fā)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拔母铩敝?,蜀繡同許多的民族文化遺產被作為“封、資、修”的東西加以批判,從事刺繡的藝人甚至被誣為“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服務”,致使刺繡行業(yè)轉產,刺繡工人改行另謀生路。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臺布、舞臺、藝術品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