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樣的人生都是一種境界,這種種境界當然有高低之分。李萬博老師在課堂上講過,把人生的境界劃分為4種,由低到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們絕大絕大多數(shù)人都達不到“天地境界”,能達到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一、自然境界:一個人,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而生活。比如小孩子,原始人等。這種人只是為了吃飽了、喝足了;而去曬曬太陽,賞賞風景,順其自然。自己做什么事情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有什么意義,也不去想改變什么。他的人生無所謂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二、功利境界:意識到自己想要什么,而為自己做各種事情。他所做的事情,其后果是有利于他人的,但其動機是利己的。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是追求對自己有利而已。他的人生意義在于有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三、道德境界:了解到社會的存在,知道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這個社會是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意識,他就會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這就是所謂有道德的人,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道德楷模,也就是我們以前說的賢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符合嚴格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的行為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四、天地境界:一個人,知道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他知道他不僅是社會的一份子,同時還是宇宙的一份子。有了這種意識,他就為了“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情。大家如果覺得費解,可以參考一下“天人合一”、“內圣外王”的內涵,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這種人的境界才是人生的境界,也即“天地境界”。
我們大部分人只能達到、第二種境界,只有少部分人能達到第三種境界,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才能達到第四種境界??偨Y這些東西,不是讓我們望洋興嘆的;而是讓我們在提高人生境界方面,有個方向可尋,有個路可走。這就是了解、學習人生各個境界的意義所在。
關注“大印文化”免費使用微名片,免費學習《總裁演說思維》課程視頻!
聲明:文中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