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PH問題導致海鮮大量死亡
解決辦法:調節(jié)水的酸堿度。
水的酸堿度與各類海鮮的生存息息相關。調節(jié)水質的酸堿度常用的是磷酸二氫鈉和碳酸氫鈉。在使用前要把這兩種藥品分別溶解在純水中,配成1:100的溶液使用。磷酸二氧鈉可增大水的酸性;碳酸氫鈉可增大水的堿性。使用時可根據需要把配制好的溶液逐滴加到水里,充分攪拌,并不斷用PH紙測試,直到水的酸堿度達到要求為止,水的酸堿度的變化應控制在±0.1范圍內。
傳統(tǒng)家居觀賞魚缸經驗所得深度不超過60cm,以人的手掌摸到缸底為宜,成年人站立可以勉強操作魚缸,便決定了傳統(tǒng)魚缸與底座的總體高度為人的腋下高度,不超過1.2m-1.3m,有的高達1.5m,那是給俄羅斯人大個子造的,或者特殊的養(yǎng)魚愛好者,當然如此高的魚缸得有不怕千辛萬苦的思想準備。 電視機的規(guī)格只說其對角線多少英寸,傳統(tǒng)家居魚缸的規(guī)格只說長度。 由于傳統(tǒng)魚缸的高度是受操作限制的,所以市面上通常所說的家居魚缸以長度定規(guī)格,比如1.2m、1.5m、2m的魚缸,等等,那么其高度通常只有1.2-1.3m。壁掛式魚缸的規(guī)格,比如:1.25m×0.6m×0.10m的生態(tài)壁畫,可以看出壁掛魚缸的高度普遍限制在80cm以內。負壓魚缸的出現(xiàn),打破了家居魚缸深度只有60cm,魚缸高度只有80cm,帶地柜1.2-1.3m,不超過1.5m的限制。
白天魚池下風處由浮游植物產生的氧及從空氣中溶入的氧總比上風處多,并且風力越大,上下處溶氧含量的差別越大。夜間則相反,因夜里魚池下風處浮游生物和有機物比上風處多,導致夜間耗氧量大,所以上風處溶氧比下風處多。
定期加注新水。在高密度養(yǎng)殖情況下,魚塘中殘餌、污物較多,厭氧發(fā)酵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水體惡化,尤其是夏天高溫季節(jié),水質變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調節(jié)水質常用的也是經濟適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
在池水惡化比較嚴重時,宜采用換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以養(yǎng)鰱、鳙魚為主的池塘,水色應保持草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為20厘米-30厘米;以養(yǎng)草、鯉魚為主的池塘,水色較鰱、鳙魚池塘水色淡些,每7天-10天左右應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米-20厘米。夏季時魚塘應盡量保持水位。
寄養(yǎng)海鮮實際上就是用人工的方法模擬出一個近似海洋的小環(huán)境,讓海鮮在里面存活下來。如果是用天然海水就比較簡單,但如果用人工海水(就是用自來水按不同的比例加入海水晶勾兌而成的),就必須注意三點:一是新池必須和酸堿中和,常用的藥劑有草酸、高錳酸鉀、開缸劑等;二是自來水需靜置24小時以上才能使用,或用化學除氯方法(如除氯水)進行除氯;三是海水晶(質量很重要)為寄養(yǎng)海鮮的專用鹽,因此不能用劣質海水晶或一般的食鹽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