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又名“川繡”,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2006年5月20日,蜀繡經批準入選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蜀繡早見于西漢的記載,當時的工藝已相當成熟,同時傳承了圖案配色鮮艷、常用紅綠顏色的特點。清代確立了“蜀繡、蘇繡、湘繡、粵繡”為中國四大名繡。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長短針,分全三針、二二針、二三針三種。全三針是長短不等的三針;二二針是兩長兩短的針;二三針是兩長三短的針。各種針腳都須密接相挨,每排長短不等,但針腳是相接的,交錯成水波紋。全三針適用于傾斜運針的繡面,向左傾斜的先由短針到長針;向右傾斜的先由長針到短針。二二針適用于小面積部位。二三針用處較廣,凡正面或稍傾斜的繡面部適用此種針法。繡花、鳥、蟲、魚、人物、走獸不僅易于浸色,而更能體現(xiàn)事物的自然和真實感。
三國,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短接[》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fā)展,遠銷到日本、波斯。唐代蜀錦保存到現(xiàn)代的有團花紋錦、赤獅鳳紋蜀江錦待多種,其圖案有團花、龜甲、格子、蓮花、對禽、對獸、斗羊、翔鳳、游鱗等。
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宋元蜀錦十分精美,可從元《蜀錦譜》中窺見一斑。
清朝中葉以后,蜀繡逐漸形成行業(yè)。道光年間,民間組織的三皇神會成立。這是一個由鋪、料、師組成的刺繡業(yè)的專門行會。這種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規(guī),確定專業(yè)分工,維持行業(yè)內部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繡已從家庭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廣為社會所需的規(guī)模生產。政府為提倡振興實業(yè),當時各縣官府均設"勸工局"以鼓勵蜀繡生產。勸工局下設刺繡科,專門管理蜀繡的生產和銷售。蜀繡中不少精品被指定為皇室貢品,而且的藝人還被授予“五品同知銜”的稱謂,極大地鼓勵了蜀繡的生產和制作。隨著蜀繡行會的成立,成都的蜀繡店鋪、作坊多達數(shù)十家,從業(yè)繡工也有1000余人。這一時期,刺繡產品開始由專業(yè)的設計師進行設計,產品逐漸劃分為穿貨、戲衣、燈彩三個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