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任何一件蜀繡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統(tǒng)計, 蜀繡的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把繡 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tài)等,蜀繡繡法靈巧,做工焦文迪簡單。一般繡品都采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并根據繡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
扣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針腳齊整,針與針間緊密靠著。一層一個色,層與層間分界有一絆線,頭一層須蓋上次層的外線,在頭一層針腳上搭頭。運針時是倒起運,由內到外。其特點能顯出繡制物像的凸凹形狀。
撒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運用一種稀疏不規(guī)則的針法,刺撒上去,以起到隱約的顯現色彩、調和色彩和增添色彩的效果,適用于繡制金魚的尾尖、雀鳥的尾子和脊背花紋等。
E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長短針,每層的色不一,而見縫插針,頭一層是長短的密針,長的
清代蜀錦得到恢復,并受到江南織錦很大影響,產生了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等品種,其中尤以色暈彩條的雨絲、月華特色。雨絲錦是利用經線彩條寬窄的相對變化來表現特殊的藝術效果;月華錦則是利用經線彩條的深淺層次變化為特點。月華錦牽經時要根據彩條配色以及經線配色的編號,按彩條的次序、寬窄、色經的深淺變化規(guī)律來排列籆子,每牽完一柳頭,必須調換一部分篗子,稱為“手換手”,此為蜀錦獨有的牽經方法。
蜀錦的織造在漢唐時期以多綜多躡織機為主,唐宋以來使用束綜提花的花樓織機。現代蜀錦采用的是分條整經的方式,適宜于牽彩條經?,F代蜀錦用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色彩鮮艷。傳統(tǒng)構圖大體可分為雨絲錦、方方錦、條花錦、散花錦、浣花錦和民族錦六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蜀錦獲南洋博覽榮獲國際特等獎。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蜀錦獲在巴拿馬榮獲金獎。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蜀錦參加南洋勸業(yè)會展覽,博得國際好評,榮獲特等獎。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蜀錦在美國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東方美人獎。
1980年,蜀錦月華錦、雨絲錦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部產品獎。
1984年,蜀錦民族緞榮獲中國絲綢總公司優(yōu)質獎。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成為首批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9月,蜀錦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