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堿煉的因素
1、堿及其用量,理論堿量算法:NaOH(Kg)= 7.13 ×10-4×油重×酸值
2、堿液濃度
(1)堿液濃度的確定原則。
1)堿滴與游離脂肪酸有較大的接觸面積,能保證堿液在油中有適宜的降速。
2)有一定的脫色能力。
3)使油皂分離操作方便。
(2)堿液濃度的選擇依據(jù)
1)粗油的酸價
2)制油方法
3)中性油皂化損失
4)皂腳的稠度
5)皂腳含油損耗
6)操作溫度
7)粗油的脫色程度
3 堿液的計量
4 操作溫度
5 操作時間
6 混合和攪拌
7 雜質
8 分離效果
9 洗滌與干燥
影響吸附脫色的因素
1、吸附劑
不同的吸附劑有不同的特點,應根據(jù)實際要求選用合適的吸附劑。油脂脫色一般多選用活性度高、吸油率低、過濾速度快的白土。
2、操作壓力
吸附脫色過程在吸附作用的同時,往往還伴有熱氧化副反應,這種副反應對油脂脫色有利的一方面是:部分色素因氧化而褪色,不利的方面是:因氧化而使色素固定或產生新的色素以及影響成品的穩(wěn)定性。負壓脫色過程由于操作壓力低,熱氧化副反應較弱,一般采用負壓脫色,真空度為0.096mPa。
3、操作溫度
吸附脫色中的操作溫度決定于油脂的品種、操作壓力以及吸附劑的品種和特性等。脫除紅色較脫除黃色用的溫度高;常壓脫色及活性度低的吸附劑需要較高的操作溫度;減壓操作及活性度高的吸附劑則適宜在較低的溫度下脫色。常用脫色溫度為105℃左右。
4、操作時間
吸附脫色操作中油脂與吸附劑在溫度下的接觸時間決定于吸附劑與色素間的吸附平衡,只要攪拌效果好,達到吸附平衡并不需要過長時間,過分延長時間,甚至會使色度回升。工業(yè)上一般將脫色溫度控制在20-30分鐘左右。
5、攪拌
脫色過程中,吸附劑對色素的吸附,是在吸附劑表面進行的,屬于非均相物理化學反應。良好的攪拌能使油脂與吸附劑有均勻的接觸機會。現(xiàn)生產中采用直接蒸汽攪拌。
6、粗油品質及前處理。
粗油中的天然色素較易脫除,而油料、油脂在加工或儲存過程中的新色素或因氧化而固定了的新色素,一般較難脫除。脫色前處理的油脂質量對油脂脫色效率的影響也甚為重要,當脫色油中殘留膠質和懸浮物或油溶皂時這部分雜質會占據(jù)一部分活性表面,從而降低脫色效率。一般脫色前處理的油脂質量應滿足如下條件:P≤10ppm、殘皂≤100 ppm。
煉油設備排渣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煉油設備的排渣系統(tǒng)是配合螺旋板把炭黑或渣子排出。排渣系統(tǒng)由反應釜內置螺旋板、排渣門、防塵排渣門、排渣池。用于煉油設備內置排渣,用水密封、回利快無污染、無灰塵排放。排渣前,工人須穿長袖工作服,戴頭盔,先把爐外的排渣門打開,用專用工具把反應釜排渣蓋螺絲卸掉,剩下兩個對稱螺絲,先松動后兩個螺栓,輕微撬動一下排渣蓋,看是否著火,如果著火,說明油還沒有出完,須迅速鎖緊排渣門,繼續(xù)加熱烤渣;如果不著火,可迅速把排渣門拿掉,把外門封上,讓爐按照排渣方向旋轉,進行排渣。當排渣結束后,待廢絲團轉到45°時,迅速啟動卷揚機向外拉,就可輕松拉出來,否則鋼絲繩拉斷也拉不出來。
煉油設備要滿足各項要求,反應設備應能在規(guī)定的溫度、壓力、濃度等條件下進行所需要的化學反應、且反應率及反應速度達到工藝要求;傳質設備應能將處于混合狀態(tài)的物料實施分離、并達到工藝要求的分離效果和處理能力,換熱設備應能在規(guī)定的流量和溫度條件下實施規(guī)定的熱量交換等。 煉油生產時所需的各種東西,大部分都是易燃、易爆、毒性腐蝕等物質,而且生產過程一般都是在一定的壓力、溫度甚至于高溫、高壓下進行的;
一旦發(fā)生事故僅設備本身遭到破壞,往往還會誘發(fā)一連串惡性事故,造成重大人身傷亡和經濟損失,所以生產的性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