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傳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制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后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制,務實得以流傳后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tǒng)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中國民俗傳統(tǒng),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jié)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jié)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于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于是他們便創(chuàng)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