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子。
到了唐朝,舞獅子已發(fā)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guī)模小得多。唐代以后,舞獅子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jié)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游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jié)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佛山起源說
在遠古時候,廣東南??し鹕芥?zhèn)忠義鄉(xiāng)出現(xiàn)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
這頭奇獸于除夕晚出現(xiàn),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xiāng)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xiàn),于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xiāng)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扎成奇獸的形狀并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shù)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于一圓砧旁準備敲打。他們埋伏于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
當年獸出現(xiàn)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fā)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xiàn)。為了慶祝驅趕年獸成功及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于春節(jié)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稱為舞圣頭、舞瑞頭。
鄉(xiāng)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
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jié)奏各處常見于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zhèn)宅旺宅、使鬼神降優(yōu)、合境安寧、五谷豐收。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tǒng)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中國民俗傳統(tǒng),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jié)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jié)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