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鎢的供給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新產鎢精礦供應,這部分約占鎢總供給量的76%,其中66%進入終的鎢產品,10%成為生產過程中的廢料重新生產。另一部分來來自鎢的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也就是對鎢生產過程中的固體廢渣以及終端消費品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如廢舊的硬質合金、鎢材、合金鋼、鎢觸點材料以及化工催化劑等,該部分大約占24%。
隨著各國對鎢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率的不斷提升,鎢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也在不斷增加,常見的有機械破碎法、硝石法、鋅熔法、電解法、浸出法、還原法、焙燒—氨浸法等,有些回收方法則因為環(huán)境污染大、回收率低等原因逐漸被淘汰了,如蘇打燒結法制取APT,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回收方法,如從鎢冶煉交換后液中鎢的回收方法;J.阿維德森發(fā)明的由燒結碳化物粉末、純WC或鶴礦石起始制備含鐵和鎢的材料的方法等。
在鎢礦物原料分解方面,早期產業(yè)化的蘇打壓煮法發(fā)展成為不僅能處理白鎢精礦、低品位白鎢中礦,同時能夠處理黑白鎢混合礦;在理論 研究得到突破的基礎上,NaOH(氫氧化鈉)分解法由只能處理低鈣黑鎢精礦發(fā)展成為能處理包括白鎢精礦、難選鎢中礦在內的各種鎢礦物原料的通用技術。當然,隨著發(fā)展逐步淘汰了NaOH熔合法、蘇打燒結法、鹽酸分解法等效率低、環(huán)境污染嚴重的傳統(tǒng)方法。同時也降低了對選礦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在純鎢化合物制取方面,粗Na2WO4溶液的強堿性陰離子交換法凈化并轉型工藝以及流程短、成本低、產品質量高等特點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經典的鎂鹽凈化-傳統(tǒng)化學法轉型工藝。與之想對應的季銨鹽萃取法凈化并轉型由實驗室研發(fā)開始走向產業(yè)化,呈現了可喜的前景。選擇性沉淀法從鎢酸鹽溶液中除鉬、錫、銻、砷等凈化除雜技術的研發(fā)成功并廣為應用,大幅度提高了鎢制品的純度和鎢冶金過程對原料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