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泳涂裝和其它涂裝方式一樣,在涂裝前涂件必須要進行表面處理,表面處理是涂裝前必須要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不同的涂裝方法,不同的材質及其表面狀態(tài),所要求的表面處理工藝和方法均不盡相同,不僅不同的表面處理工藝和處理質量嚴重地影響涂裝質量,而且表面處理成本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進行技術設計時,必須根據涂裝方法,涂件的材質及其表面狀態(tài),盡可能地選擇針對性強,處理效果好而且較低廉的表面處理工藝和方法。
電泳涂裝前表面處理的目的主要是:清除涂膜與涂件表面的障礙,排除影響二者結合的因素如油污,銹漬,氧化皮及其它雜質,為電泳涂裝提供如下良好條件:
導電良好,平整度高的表面。
有一個均勻,細致,膜厚1~3μm,導電仍良好的保護膜(磷化膜)該膜不僅可以防止預涂件在電沉積前不返銹,而且可以提高涂膜的附著力及其質量。
預涂件表面潔凈度,。不污染電泳槽液。
涂件表面仍濕潤,以利于電沉積。
電場強度(電勢梯度Electric field intensity)是指每厘米的電位降(電位差或電位梯度).電場強度對電泳速度起著正比作用,電場強度越高,帶電顆粒移動速度越快。根據實驗的需要,電泳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高壓電泳,所用電壓在500~1000V或更高.由于電壓高,電泳時間短(有的樣品需數分鐘),適用于低分子化合物的分離,如氨基酸,無機離子,包括部分聚焦電泳分離及序列電泳的分離等。因電壓高,產熱量大,必須裝有冷卻裝置,否則熱量可引起蛋白質等物質的變性而不能分離,還因發(fā)熱引起緩沖液中水分蒸發(fā)過多,使支持物(濾紙,薄膜或凝膠等)上離子強度增加,以及引起虹吸現象(電泳槽內液被吸到支持物上)等,都會影響物質的分離.另一種為常壓電泳,產熱量小,室溫在10~25℃分離蛋白質標本是不被破壞的,無需冷卻裝置,一般分離時間長。
電泳所需的儀器有:電泳槽和電源。
1.電泳槽
電泳槽是電泳系統(tǒng)的核心部分,根據電泳的原理,電泳支持物都是放在兩個緩沖液之間,電場通過電泳支持物連接兩個緩沖液,不同電泳采用不同的電泳槽.常用的電泳槽有:
(1)圓盤電泳槽:有上,下兩個電泳槽和帶有鉑金電極的蓋。上槽中具有若干孔,孔不用時,用硅橡皮塞塞住.要用的孔配以可插電泳管(玻璃管)的硅橡皮塞。電泳管的內徑早期為5~7mm,為保證冷卻和微量化,現在則越來越細.
(2)垂直板電泳槽:垂直板電泳槽的基本原理和結構與圓盤電泳槽基本相同。差別只在于制膠和電泳不在電泳管中,而是在塊垂直放置的平行玻璃板中間.
(3)水平電泳槽:水平電泳槽的形狀各異,但結構大致相同。一般包括電泳槽基座,冷卻板和電極.
電源
要使荷電的生物大分子在電場中泳動,必須加電場,且電泳的分辨率和電泳速度與電泳時的電參數密切相關。不同的電泳技術需要不同的電壓,電流和功率范圍,所以選擇電源主要根據電泳技術的需要.如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SDS電泳需要200~600V電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