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guān)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jù)跳舞的人數(shù)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jù)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鼓舞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對著不同的節(jié)慶氛圍,精彩紛呈。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制,以牛革蒙于兩端,置于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guān)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閭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
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由于長期分散居住,以及語言、服飾、風習方面的差異,各地“鼓舞”風格特點和形式各不相同。在湖南省西部的鳳凰、保靖、花垣等縣有“花鼓舞”(包括后來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男子和女子“雙人鼓舞 ”),古丈等縣有“團圓鼓舞”、“跳年鼓舞”,保靖、花垣有“猴兒鼓舞”,在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沿岸的臺江、鎮(zhèn)遠等縣有“踩鼓舞”,黔東南地區(qū)的臺江縣和湘西地區(qū)個別地方有“木鼓舞”,施秉、銅仁等縣有“調(diào)鼓”。
猴兒鼓舞即是一種以摹似猴子動作為主,圍繞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別于單、雙人鼓舞的范疇,舞蹈除摹似生產(chǎn)勞動以外,還要隨著鼓點摹擬表演猴子摘桃、抓癢撓腮、戲鼓等動作,樣子滑稽、詼諧風趣。其中夾雜著很多高難技藝,舞姿輕盈敏捷,情緒激揚。此舞既可身穿服猴帽,化妝成猴相表演,也可身著便裝,摹擬猴兒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