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跳舞的人數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鼓舞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對著不同的節(jié)慶氛圍,精彩紛呈。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制,以牛革蒙于兩端,置于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閭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
苗族鼓舞的起源不一,相傳遠古的時候,多頭魔怪危害苗鄉(xiāng),糟塌婦女,吞食孩子,無惡不作。勇敢的苗族后生亞雄率同寨的伙伴們跳下天坑,經過七天七夜的血戰(zhàn),終于殺死了兇殘的多頭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全寨人扶老攜幼圍著熊熊的篝火狂歡,慶賀勝利。亞雄等勇士剝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勁敲打……據說,這便是苗鼓的起源。
水鼓舞節(jié)分兩部分舉行。每年陰歷六月個卯日之后的個丑日舉行“起鼓”儀式,即如開幕式。人們抬著酒、肉、鴨、香紙等結隊到河邊,祭祀完畢后,男人們身著女人衣裙,倒披蓑衣、腳踩草靴或赤足在河中一邊踩鼓,一邊喝酒吃肉,一邊拊水擲泥嬉戲。女子們在河岸高唱飛歌助興。第二個丑日,全村的男女老少在寨邊壩子里踩鼓,相鄰數十個村寨的群眾都來參加?;顒映掷m(xù)三天,其間姑媽還須挑著鴨子和酒等禮品回舅家來祝賀。 水鼓舞和水鼓舞節(ji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苗族水文化與鼓文化的反映。據苗族創(chuàng)世史詩《苗族史詩》記述和專家考證,在苗族傳統哲學中,水是世界的本源。苗族先民原居地在臨近江河湖海的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存在深厚的水崇拜。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傳統與人類在自然生存中離不開水的體現。 鼓是苗族的“重器”,被認為是祖先靈魂的安居之地,《苗族史詩·尋找木鼓》中說:祭了鼓大家才更富有繁昌。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大稿午的鼓文化與鄰近的其他苗寨不盡相同——這里行的是沒有什么禁忌的“白鼓藏”,而他寨多行“黑鼓藏”,有非鼓社祭之年不允許隨便敲鼓、踩鼓等清規(guī)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