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鼓舞表演
苗族將群體鼓舞稱為花鼓,因為參加表演的人多?;ü奈璩娜宋?、八人舞和男女混合舞等。在民間還有“團圓鼓舞”、“跳年鼓舞”、“調(diào)年鼓舞”之俗稱。舞者一面擊鼓、一面舞蹈。擊鼓有手擊、槌擊兩種方式。槌擊舞有“美女梳頭”、“穿衣整容”、“燒菜煮飯”、“挑花繡朵”、“霸王舉鼎”、“古樹盤根”、“美女插花”、“英雄背劍”、“挖耳”、“鳥飛”等20多
舞法;手擊舞有“獅子滾球”、“猛虎下山”、“雄鷹展翅”、“鷺鷥伸腿”、“收割打谷”、“鋤荷擔”、“花朝天開”、“雞食米”等8種?;ü挠袃擅婀摹⑺拿婀闹?;花鼓舞以花樣繁多取勝。鳳凰花鼓,是流行在鳳凰縣境內(nèi)的鼓舞,此舞多在各種節(jié)日中表演,形式與雙人鼓舞類似,即由兩人手拿鼓槌,各站一頭同時起舞,伴奏者則站在鼓腰擊邊伴奏。表演者性別不限,可以任意組合。在鳳凰縣還有一種鼓舞習俗叫“卡羅”,新春時,新郎必須帶新娘到岳父家拜年。寨門口就設有卡子,即“卡羅”。進門前,新郎和新娘除對歌以外,還須一起跳一段鼓舞,方能進門,就形成了這種獨有的雙人鼓舞。此舞要求兩人的動作對稱,方向一致,風格開朗、愉悅,節(jié)奏穩(wěn)重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