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大鼓,呈圓柱形。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縣里湖、瑤寨一帶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單面蒙以未經(jīng)處理的帶毛牛 皮,用竹釘固定,鼓面直徑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田林縣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兩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徑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幾宕蠊氖乾幾邈~鼓樂隊的指揮和領(lǐng)奏樂器。演奏時置于樂隊中央,用雙棰敲擊,聲音洪大。奏法有跨腿擊、彎腰擊、反擊擂、交叉棰等,并交替擊奏鼓心、鼓邊或鼓框等。奏者 邊擊邊舞,奏法千變?nèi)f化,舞姿優(yōu)美動人。多用于民族節(jié)日、婚喪禮儀等場合。
苗族的嗯鐸,漢稱苗族皮鼓,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那坡、南丹等地。鼓框用整段原木掏空制成,兩端蒙以牛皮,用竹釘固定,鼓腰置鼓環(huán)。各地尺寸有別。那坡縣的鼓面直徑60厘米、鼓高80厘米;南丹縣的鼓面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演奏時,雙手執(zhí)棰,邊擊邊舞。常與銅鼓、鑼、鈸等樂器一起合奏,用于婚娶喪事等場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