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的制作: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樸,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
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干后,涂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jù)傳是為了避開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醒獅頭重的6.5公斤,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tǒng)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xiàn)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于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后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貼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jù)說分別代表張飛、關(guān)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jù)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shè)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tài),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jù)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shè)置的。"光看中國醒獅舞的鼓樂隊表演,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shù)享受。"這是南海醒獅于1990年7月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醒獅舞比賽時媒體的評價。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jù)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wěn)固,落地生根,凡學(xué)舞醒獅者,必須先學(xué)南拳,以打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