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樁,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于樁上練習(xí)的一種拳術(shù),也常用來作為基礎(chǔ)功練習(xí)。梅花樁起源于明末,初以家傳形式流傳于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 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后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隨著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 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xí),再站橫磚,進而站立磚。布樁講究上應(yīng)天象,下合地時,中合節(jié)氣,如"北斗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
梅花樁,因立于樁上練習(xí),故有別于諸拳,也不同于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xí)比,練起來要求式正勢穩(wěn),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適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xí),眾人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云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