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大的灰褐色鶉類。胸灰色具黑色細紋。與相似種類四川雉鶉不同處在于栗色喉塊外緣近白。有猩紅色眼周裸皮。全長約48cm。雌、雄兩性相似。上體大都褐色,翅具白色和淡棕色端斑;頦至前頸及尾下覆羽紅栗色;胸、腹褐灰,胸羽還具黑色縱紋,腹羽則雜以淡黃和棕色。
又名鸕雉 、黑雞,中型鳥類,全長約58cm。雄鳥頭頂和后頸及頸側均紫黑。頭上具有稍形直立的同色羽冠。背部藍黑,下體大都黑褐,胸羽為披針狀,除羽基外,呈白色而沾灰。臉部赤紅。嘴黃褐,分布范圍: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及西部。在中國相當罕見,僅分布于海拔2100~3200米的亞熱帶森林。
生活習性
結小群活動于近林線的高山草甸、碎石灘和杜鵑灌叢。雉鶉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喜歡在小溪邊飲水。主要以植物為食,食物隨季節(jié)不同而變化:4~5月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塊,8~9月的食物中有大量貝母,9月以后吃漿果、果實、種子等。
雉鶉營造兩種類型的巢,除了地面巢外,還在樹上營巢,這在雞類中還是的。它的樹上巢要比地面巢復雜一些,由樹枝和枯草堆積而成,形狀象一個杯子,巢中還鋪墊著苔蘚,離地面高度約有1.9米。雉鶉營造兩種巢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
棲息于海拔1300~3300m的山地箭竹叢和林間草叢中或海拔2109~3200m的闊葉林和林中灌叢間,常成對活動或與幼鳥結群,善奔跑。食物以植物嫩葉、種子為食,兼食部分昆蟲。數(shù)量很少,一個山頭難得遇見1、2只。
生長繁殖
繁殖期5-6月,筑巢于草叢中。每窩產卵5-15枚 (Walters 1980),卵深皮黃粉紅色,大小為46. 1-53. 0mm × 27. 7-39. 0mm (Baker 1928)。雌鳥孵卵,孵化期24-2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