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庫水的滲透損失和滲漏損失。由于飽和庫岸和庫底巖、土體而引起 的庫水損失,稱滲透損失,這種滲漏現象稱暫時性滲漏。庫水沿透水層、溶洞、斷裂破碎帶、裂隙節(jié)理帶等連貫性通道外滲而引起的損失,稱滲漏損失,這種滲漏現象稱經常性滲漏,或性滲漏。通常,庫區(qū)滲漏指性滲漏。
庫區(qū)滲漏可在鄰谷區(qū)引起新的滑坡,或使古滑坡復活,造成農田浸沒、鹽漬化、沼澤化,危及農業(yè)生產及村舍。
庫區(qū)滲漏量的大小由構成庫岸和分水嶺的巖層的滲透性質、地質結構以及地貌條件所決定。未膠結的砂礫石層是透水性極強的滲漏通道。此類巖層多存在于河灣或平原河谷的河間地段,山前傾斜平原區(qū)的庫岸也可能遇到沖積、洪積的砂礫石層。當庫水位超出此類堆積層時,即產生嚴重的滲漏。堅硬巖層的巨厚風化殼亦可能形成與之類似的滲漏。喀斯特洞穴、暗河通道是形成庫區(qū)集中滲漏的主要危險。背斜構造的河谷是形成庫區(qū)滲漏的有利條件。庫水極易沿透水巖層向鄰谷滲漏。只有當巖層的傾斜較陡,庫水位以下的透水巖層插入鄰谷谷底以下時,此種滲漏才可避免。庫區(qū)與鄰谷間的地下分水嶺高于庫水位時,即使具備其他滲漏條件也不會發(fā)生滲漏。鄰谷切割深,并且水位低于庫水位時,在上述諸條件配合下會形成大滲漏量的滲漏。滲漏量還與溝谷間分水嶺的厚薄有關,分水嶺愈薄,滲漏途徑愈短,滲漏量也就愈大。